李玉娇
正如作者陈格非自己所说,“这是一本探讨幸福的小说,描述作者这个年龄段的男男女女在爱情、婚姻、家庭、利益、责任等问题上的争鸣与思考。”通读了陈格非这部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血色幸福》后,萦绕在脑海的始终是一行加黑的文字:幸福是什么?
“幸福长成什么样?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是姓赵?还是姓钱、姓孙、姓李?”这是作者在小说中的诘问,也是读者在阅读时的诘问。品读这部小说,从一个个饱满的细节中,从氤氲在小说里的情绪中,我似乎找到了幸福的答案,又似乎觉得幸福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小说讲述了“985”名牌大学的女研究生林琳从25岁到35岁10年间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讲述了林琳从善良纯真到独立成熟,从校园到军营,从莘莘学子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奋斗者的故事。人的理想和幸福都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作者作为小说人物的同代人,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把握精准到位,对笔下人物做了形而上的思考,力争还原主人公在时代裹挟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现了建立在理解、尊重、尊严、宽容、怜悯、情怀上的人性和精神气质。“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下雨时的一把伞,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是寒冷时的一件棉衣。幸福就是有人关心,有人疼爱,就是在无聊的时候可以有事情做,幸福就是奋斗、就是付出,幸福就是成功的喜悦。”作者道出了一种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充满正能量的幸福观。
这样题材的作品,稍不注意,作品的主题和叙事就容易流入概念化。细细读过,我的这种担心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长舒口气的阅读快感。作者凭借看似平常的细节、平实的文字和对日常生活的透彻理解,以及对现实生活和爱情的想象力,将原本属于通俗小说的爱情元素和家庭伦理元素不断拓展,通过情节将其上升到了社会伦理和家国情怀的开阔视野中,使这部小说有了自己的宏大格局。小说的情感铺垫细密而自然,在情感的渲染上该铺陈的铺陈,该节制的节制,哀而不伤,乐而不俗,情感充盈而又不外溢。从形而下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中脱颖而出,走向一种价值引领,支撑起了“幸福”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细小而又庞大的主题。
“我们都是平凡人,渺小的个体总是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没什么喘息的机会,只能不断向前。男人肩上扛着九九八十一难……”读这部小说,我会情不自禁想到辛格笔下的一些人物,他们善良、坚韧,尽管有时也柔弱,但就是受难也以一种乐观的姿态来承受,因此都能给读者以巨大的温暖。林琳和这部小说中的很多人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在逆境和灾难来临之际,他们也会彷徨,也会惴惴不安,但他们总是以自己的姿态默默地承受,以我们这个民族的姿态迎接或者挑战。他们都有一颗宽厚之心,他们都能够承担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苦涩和艰辛,他们以自己的“傻”或憨,实现了聪明人难以实现的目标,对丑恶与苦难选择了积极的救赎方式。这是一种柔软的力量,也是一种宽容和善良的力量,说它是水也好,漫过荒芜便是宽广与无垠;说它是锐器也好,直插冷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内部。不管是水还是锐器,都涵纳了人的坚韧和苍凉。陈格非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赋予主人公一种命运的错位和尴尬,而是通过人物所经历的“八十一难”,展现出人物的善良、坚韧、重情重义,以及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样,整部小说便有了向上的力量和伦理的温情。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可圈可点,有传统小说的叙事策略,抒情、注重人物刻画,也有现代小说的智性,人物性格鲜明,叙述收放自如,文笔从容流畅。作者用革命的浪漫主义方式看待世界,利用小说人物的视角进行作者的自我叙事,有着隐秘与灵性的审美发现,通过情节的步步递进,将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灵逼进现实深处最尖锐、最隐秘的部位,使他们的自我抗争与现实生存之间,形成了一种既日常又有戏剧冲突的状态。情节沿着主人公的精神禀赋游走,不仅轻松地化解了各种容易流入空泛的窘境,还使一些充满坎坷的,不公正的苦难遭遇变得更有艺术力量。
关于“幸福”的题材不易写出新意,作者用一颗通透纯明的心,诚恳地感知生命,用自己的真诚,使幸福在苦难中得以升华,使幸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大悲悯情怀。并用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核,也支撑起属于自己的叙事。用理想的光芒和人类普遍的情感,实现了小说该有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