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水浒”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曲 宏

水浒有两个。一个是作为中国人,我们耳熟能详的施耐庵的《水浒传》演绎的“水浒”,对于它的“真实”,我们绝大多数人也从未有过丝毫的质疑;另一个是历史上的“水浒”,是依据史料还原给我们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水浒”。

那么,两个“水浒”之间究竟有多大的距离呢?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水浒传》虽是文学作品,但并非全是虚构故事,虚拟里还掩藏着一些史实。《水浒传——虚构中的史实》(以下简称《史实》)一书为我们拨开1000多年来的重重迷雾,以史学家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地细致探寻《水浒传》深处的真实影像。

《水浒传》像吸吐万物的大江大河,踏着时间的脚步,将迷人的历史元素、民间故事、稗官野史等营养化为己有,施耐庵从这些史实、世俗生活、民情百态等元素中取其精华,并破茧成蝶。

其实,《水浒传》的“孪生兄弟”不少,有70回本、100回本、120回本,还有150回本、160回本。著名评论家金圣叹只取70回本,他认定百回本后的30回是伪作。从文本可见,前70回的故事,经过民间加工已臻成熟,循着这些好汉一个个落草梁山的脉络,清晰可见一条贯穿全章的造反线索。《史实》也认为,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林冲误入白虎堂、雪夜上梁山,等等,都是可以单独成篇的短篇小说,甚至相互之间可以无任何关联。

一百单八将,历史上远没有这么多。《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并不是我们念兹在兹的一百单八将。撇开虚拟创作的渲染,《水浒传》中的人物原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史实》告诉读者的是,宋江确有其人其事,但从北宋末年到南宋灭亡近200年间,宋江一伙儿最初只有36人。史料上的名字,与《水浒传》天罡星36人的名字基本吻合。《史实》认定,《水浒传》描写宋江讨伐方腊完全是虚构的,征讨大辽以及平定田虎、王庆之乱等故事,也是虚构的。

虚构对小说来说,当然是必须的,“文学是精巧地说谎”。要让小说人物“立”起来,就要勾勒出人物个性。《水浒传》在历史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改编,或移花接木,或添枝加叶,或把更多故事汇集到一个人身上,《水浒传》人物的个性鲜明正得益于此。

《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张顺,是在南宋张顺成型故事基础上改编的。史料上记载的张顺祠,是百姓为南宋将军张顺立的。南宋末年,襄阳保卫战一打就是5年多。襄阳被围得水泄不通,棉帛和食盐都用尽了,日子难以为继!满载物资的百艘船只,在张顺将军率领下浩浩荡荡而来。当时汉水在雨季暴涨,但船队仍抵住蒙古军队的箭雨,从汉水上游走水路成功突进襄阳城。船队进城,不见张顺将军。几日后,一具遗体溯流而上,视之,乃张顺将军,“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张顺的故事在南宋可谓家喻户晓,《水浒传》借用过来,创造出了浪里白条张顺攀爬杭州城墙的惨烈一幕。

神魔气息是《水浒传》给人物罩上的一层“烟雾”,就像今天的玄幻小说一样。小说中的戴宗绰号“神行太保”,一使法术便腾空而起。腿上绑上两枚甲马即绑腿,如同今天火箭加了燃料一般,戴宗竟能“日行500里”。现实中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其他如公孙胜、张天师等,小说也都将他们写得法术无边,但这些富有玄幻色彩的故事达成了读者天马行空、无所不能的愿望,以至于让一代代读者津津乐道梁山好汉的故事时,心中从不曾出现哪怕一丝的违和感。

穿过《史实》的字里行间,作者带读者走进了掩藏在小说里的史实世界,一个有趣的世界,一个沾满泥土并带有温度的世界。从而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水浒”,一个我们现在生活的土地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