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面对日益增多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精神的力量攻坚克难。今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企业家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等发表重要讲话,既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指引,又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我们找准着力点,将中国精神切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就精神本身来讲
要有敬畏心使命感
精神是人之为人的神圣因素,对美好的向往、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克服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力,都印证人的精神性存在特质,凸显精神的伟大与力量。对人来讲,精神不是外在的“独立东西”或附属物,而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和根本规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应以精神立身,做到超越物质,敬畏精神,自视能配得上这一最高尚的东西,确证人成为人本身。因此,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规定自我“立法”,不忘初心,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将内心的律令化为使命、责任和担当;普通群众应守住精神底线,承担道德义务,履行做人之道,锤炼精神品质,升华精神境界,彰显人之为人的高贵本性。
就精神的内容来讲
要增强忧患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是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等具体内涵要求的逻辑起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都由其所衍生和规定。应当说,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问题、有斗争,就需要有忧患意识,做好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这是精神状况本应具有的常态,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或紧要关头尤应如此。毛泽东同志就非常强调精神准备问题。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他分析国内形势讲道,“我们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应付大事变”,即做好对付困难的精神准备。他说:“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继承并发扬我们党重视精神准备这一优良传统。增强忧患意识,做好精神准备,就是不能精神懈怠、精神萎靡、贪图安逸,而是必须将自身的现实存在作为对象主动进行超越性思考和前瞻性谋划,“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既要守住底线,做到有备无患,又要积极作为,努力实现理想和目标。在“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中,精神演化成诸多因素、呈现出诸多内涵,汇聚成牢牢把握主动权的内生力量。
就精神的成长来讲
要勇于实践主动作为
人的精神的成长不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纯粹意识自身的抽象思辨,也不是停留于等、靠、要层面的被动给予。精神生长在物质实践基础之上,内化于现实生活之中。精神在实践中成长,在磨难中发展,不断吸纳社会现实新因素、拓展新内容。不积极参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回避困难,屈服于压力,陷入主观臆想,精神就会成为镜花水月,就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真正创造出一个反映时代要求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内在特质的精神世界。因此,要把个人的精神追求积极融入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并通过实践不断激发精神认同、实现精神价值。在实践中尤其面对有难度的实践要做到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把“陷阱”“围追堵截”“封锁线”通通抛在身后,在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过程中,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锻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砥砺精神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只有勇于实践,推动精神世界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人自身精神的坚挺和丰盈。
就精神的作用发挥来讲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是以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尺度衡量现实、提供目标和动力并规约主体自我来发挥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中国精神固本强基和凝心聚力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化的规范、原则、尺度、动力、目标。当前,应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建构。注重人的精神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整体性培育,立足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国家、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规范的理性精神为主导,以爱国等情感为理性精神实现注入动力,以理性精神面向中国与世界的问题与事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建立健全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的制度体系,引领社会体制机制变革,以规范、引导、激励、惩戒人们行为的制度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定的价值秩序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积极推动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本文为2019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委托课题“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L19WTB0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