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的电波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9日

秦杰民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军为增强对空作战能力,从正在辽宁盘山屯垦休整的两个师中选调排级以上领导骨干及新入伍的一批学生兵,组成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我有幸成为这个探照灯团的一名报务员,那年我正读初三,不到17岁。

1951年冬,在朝鲜大地漫天风雪中,在敌军对朝鲜全境特别是车站、公路实行“绞杀战”的时刻,我所在的部队从定州下火车,上了汽车。我们这个探照灯车队在夜幕掩护下,历经艰险,准时潜入清川江两岸阵地。

安州——战争中已被敌军飞机炸成废墟的城市,正燃着熊熊大火。一条自东北流向西南、素以清澈见底闻名的清川江,从城边流过。横跨江面的是清川江铁路大桥,旁边还有一座公路大桥与浮桥。这里就是朝鲜战场最重要的交通命脉之一,每天不断有火车、汽车满载着军用物资通过,源源不断地将各种物资运送到前方。

为切断这个交通命脉,敌军出动上百架飞机,日夜对江桥狂轰滥炸,夜间还出动“空中堡垒”B-29,在高空进行水平轰炸,清川江交通命脉危在旦夕。为与高射炮部队协同作战,保卫清川江交通命脉成为我们探照灯团肩负的重要使命。

我所在的二营四连指挥室就设在江北岸山坡上朝鲜村民的草房里。台案上铺放着横竖方格的坐标图,一部扯着线的电话,一部架着天线的电台。志愿军远程雷达对敌机的监视情报,用无线电报传送。标图兵按我们报务兵抄收的情报,诸如敌机的批次、机型、距离、航向、航速、高度等,在图上标明,随时向指挥员报告。作为一名毫无实战经验的新兵,对头顶上方敌军飞机肆无忌惮的狂轰滥炸,内心还是恐惧的,但战斗岗位要求我必须把敌机的轰炸置之度外,必须聚精会神,必须冲破强烈的电波干扰,完成任务。在炸弹横飞、天崩地裂般的响声中,每当我将耳机中的摩尔斯电码准确抄收下来,心中都涌起阵阵兴奋与喜悦。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时刻:1952年2月14日晚,云层笼罩,夜空漆黑。一批美国重型轰炸机利用云层掩护,偷偷向江桥飞来。敌机刚一露头,我连一排的雷达探照灯和跟踪探照灯的雪亮交叉光柱立即将它紧紧夹住。随后我连各灯站相继开灯,光柱将敌机团团围住。密集的高射炮火,顿时让敌机陷入火海。接着又照中第二架、第三架、第四架……这次探照灯团与高射炮部队协同作战,击落敌机两架、击伤一架。号称“空中堡垒”的B-29,首次被志愿军防空部队击落,给美军不可一世的“空中优势”沉重一击。

这次战斗胜利后,四连一排的雷达灯站战友,荣获集体一等功。作为连指挥室当值报务员,我为准确抄收远程雷达站传送的敌机活动情报,感到欣慰和自豪。我非常赞赏的诗句是:战士,不一定都是英雄,可它是崇高和光荣的尊称;战士,站立着形成一堵坚固的墙,护卫着祖国和民族的神圣;倒下去铺成一条宽阔的路,通向国家的繁荣昌盛。

由于战斗需要,我一直坚守到最后停战,在朝鲜战场奋战了一年零八个月,那是激情燃烧的日日夜夜。回首往事,最感欣慰的是,花一样的年华在硝烟战火中度过;最危急的时刻为和平献出火红青春。

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70年,时至今日,耳畔仍好像响起混杂在敌机轰鸣中的电波声,那亢奋、激越的节奏,对我这年届耄耋的老人,依然是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咚咚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