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 以智“惠”农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本报记者 李 越

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

已是深秋,寒意渐浓。但在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山镇花家村,省农科院彰武县科技扶贫出口花卉示范基地内依然暖意融融。村民麻利地采摘盛放的切花菊,之后打包、发运。这个基地已带动1648名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是产业,关键靠科技。作为科技扶贫的主力军,省农科院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扶贫开发总体部署,对口帮扶全省7个贫困县和12个定点扶贫村,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中,大胆进行模式与实践创新,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这也是国内农科院系统首次获得脱贫攻坚集体奖励。

获此殊荣,得益于省农科院多年来深耕一线。作为农村实用技术研究的摇篮,省农科院在省内扶贫帮扶地区最多,选派专家数量最大。在国内首创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开展科技共建的帮扶模式,实现人才、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我们从30个研究所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17支扶贫工作队、16个扶贫共建专家团队、104个科技特派团队,选派18名科技副县长和43名‘第一书记’(副乡镇长)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以来,又在兴城市探索实施了“政府+科技+企业+贫困户”科技扶贫院县共建模式,并逐步推广到彰武、绥中等县。用“直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方式,指导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生根。

2015年以来,省农科院在对口帮扶地区共实施科技项目270项,整合投入资金6754万元,与76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企合作,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463个、新技术1028项次,推广面积240多万亩,打造出建昌杂粮、义县果树、阜新肉羊和高油酸花生、彰武甘薯和切花菊、岫岩食用菌和柞蚕、兴城李杏、七彩绥中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切实提升贫困地区致富的造血功能。

做好传帮带,培育留得住的乡土能人。省农科院用扶知、扶智的方式,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各扶贫团队与扶贫开发部门紧密合作,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农业土专家和技术员。组建由303名专家组成的15个“乡村振兴专家讲师团”,围绕扶贫产业和乡村振兴科技需求,创新“点餐式”“订单式”培训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培养新时代“一懂两爱”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实现脱贫攻坚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播粒粒种子给山村大地,洒滴滴汗水为父老乡亲。省农科院负责人介绍,未来,省农科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扎根泥土,以智“惠”农,让科技的种子结出更多香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