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绿色屏障 兴富民产业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上接第一版)开展《辽宁省天然林保护条例》起草和《辽宁省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等工作,确保全省6973万亩生态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有效管护和长期稳定。

严格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我省先后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的通知》和《辽宁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森林管理。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使用林木采伐限额1220万立方米,占国家下达我省总量的48%,结余限额1335万立方米,有力保护了森林资源。

以改革谋发展,向改革要效益。“十三五”期间,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在我省有序推进,14市55县的国有林场整合为178家,完成全部国有林场的优化整合。改革激发了活力,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8个国有林场依托森林资源建起枫林谷景区,从“卖木材”变为“卖风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和林木采伐限额“进村入户”,林农采伐更加高效便捷。

如何把“好生态”变成富民“金饭碗”?我省紧抓“产业”这个牛鼻子,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一方面稳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全面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特色干果经济林种植面积达40多万公顷。一方面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和林业品牌,全省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0多家,国家命名的“林业产业第一县”7个,地理标志认证14个。

绿水青山让产品品质有了保障,进而让农民“富口袋”有了依仗。朝阳龙城区大板村村民郭永胜现身说法:40亩铃铛枣,年收入20多万元,靠种枣子盖了楼买了车。

放眼辽宁,铁岭的榛子、丹东的板栗、本溪的刺五加、建昌的核桃、桓仁的山参、朝阳的杏枣、西丰的鹿业……一大批特色名牌林产业迅速崛起,同时带领众多农户富在产业链上。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辽沈大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放眼“十四五”,我省仍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路逐“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