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我省造林77万公顷,治沙29.82万公顷,特色林产业迅速崛起

筑绿色屏障 兴富民产业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蓝天、白云、旋转的风车,倒映在清澈的西旧府湖上,远处层林染秋,草原金黄,油画般的景色让游人流连忘返。这里是阜新市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腹地。

300公里之外,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村,空气中弥漫着松脂芳香,几十名村民正忙着加工松子,脱粒、挑选、装袋……他们身后是东北最大的红松果交易中心和售运集散地。

从白沙漫天到风光宜人,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这两个禀赋迥异的地方,都实现了完美蝶变。

“十三五”以来,我省林草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推进国土绿化,深化林草改革,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管理等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好生态是“植”出来的。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造林77万公顷,面积是沈阳城市建成区的12倍左右,任务完成率达111.6%。编制完成《辽宁省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为全省森林经营远景锚定了路径。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民义务植树潮起云涌,全省累计完成义务植树3亿株。

治沙,辽宁人从来不懈怠。“十三五”期间,全省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相关专项,大力开展了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已累计完成29.82万公顷,风沙危害明显减轻,科尔沁沙地南侵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筑牢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尤其是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通过造林种草使11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实现绿进沙退的大逆转。

辽宁的绿色底色渐浓,而守护这份绿色离不开制度保障。

“十三五”以来,我省全面强化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管理,出台相关意见,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