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与沈阳师范大学师生在研讨会上交流。本报记者 张 颖 摄
本报记者 张晓丽 赵 雪 张 颖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事迹。本报大型主题策划《江两岸·英雄》特刊讲述了志愿军辽宁籍指战员的故事。在特刊出版的当天,沈阳师范大学师生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年轻的大学生们不但对这场战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英雄的含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2018级学生李莹莹:看了特刊《江两岸》报道,韩殿勉的英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金城反击战中,在炮兵部队的电话线被炸断只差一米多的距离怎么也接不上的情况下,英雄韩殿勉不顾个人安危,以自身为导线,两手抓住电话线的两端接通了电话线。但由于电流过大,英雄被当场击晕。电话线的接通让我军的通话恢复了正常,成功地与炮兵部队取得了联系,得到了支援。韩殿勉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英雄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祖国的安宁,舍生忘死,顽强地同敌人战斗到底。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牢记使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美术与设计学院2018级学生耿若琳:看了《江两岸》的报道,“向我开炮第一人”——蒋庆泉爷爷的英雄事迹令我久久不能平静。著名的石岘洞北山战役中,面对美军的疯狂进攻,在志愿军战士所剩无几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勇敢地喊出了“向我开炮”。幸存后,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的纪念章,他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场战争,那些英雄,那些故事。
外国语学院2018级学生王艳坤:在金城反击战前,程茂友爷爷就已经在本子上写好了自己的遗嘱,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由此可见战争的残酷。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这是程茂友爷爷那样的英雄以不怕死的精神换来的。志愿军战士们勇敢坚忍的品质和不畏困难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与传承的。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用这样的品质、精神去努力学习和工作,为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学生黄歆奇: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唯一一位辽宁籍指战员赵宝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脚踏实地。仅仅实战训练半个月就参加空战,23岁的他独自一人就击落了两架美F-84战斗机,开创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空三师首次实战歼敌的纪录。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赵宝桐一样的人,中国人民才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胜利。历史走过了70年,我们作为青年人要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都要脚踏实地,拼搏奉献。我们这些置身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抓住宝贵的机遇,响应时代的召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学生张枝瑶:小时候,邻居家的一位老爷爷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运输队的一员。这次我有幸阅读到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丹东人孙景坤的故事,他是机枪手,曾立过一等功。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穿过十几道封锁线为阵地送补给和弹药,也曾一个人消灭了21个敌人。当我读到老英雄事迹的时候,非常感动。我再一次感悟到辽宁人的家国情怀,我为我是辽宁人而骄傲。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学生栾红连:我认为《江两岸》报道真的很有意义,我真的很希望这些英雄事迹能够更多更广地弘扬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我觉得志愿军战士身上的那股拼劲儿很值得我学习。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也能有这股拼劲儿。还有就是要像先辈一样热爱国家。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换来了如今安稳的生活,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来守护我们的国家,让祖国变得更强!
文学院2018级学生何玉洁:在看了李维波的英雄事迹后,我深受感动。历史上有用笔作为刀枪与敌人战斗的鲁迅、萧红等文人,也有冲在战场一线用生命去为人民换来幸福的战士们,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搏一个明天!从绥中县中学走入军校的李爷爷,我向他致敬!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刘光临:看过报道后,我对抗美援朝英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在营口市光荣院的黄福英奶奶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难以想象她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仅仅14岁。14岁的年龄比现在的我们还要小好几岁,那时的她在枪林弹雨中四处奔走救治伤员,我觉得她十分伟大!尽管已经时隔这么多年,但是听黄福英奶奶讲述当时的历史,仍能感受到她的热血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