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老标准”评价“新人才”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司成刚

今年,随着新业态的强势崛起,一些特殊人才、新型人才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如快递员李庆恒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正式落户杭州;网络主播李佳琦出现在上海市崇明区今年特殊人才引进的名单中,等等。一批与互联网有关的“小人物”昂首挺进人才队伍,前边还冠以“高层次”“特殊人才”的头衔,这难免会引发人们对发现和用好特殊人才、新型人才的高度关注。

称他们为“特殊人才”,特就特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人才往往与学历、论文、职称、奖项等相联系。而如今“小人物”荣登人才榜,可见当下的人才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才的评判标准和体系不再拘泥于原有的认识,而是更注重实践的贡献,把那些能为社会和民众创造更多财富的人认定为人才。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必将创造出一个人才辈出的新时代。

称他们为“新型人才”,新就新在他们都产生于新兴产业。随着科技和经济的突飞猛进,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应运而生,有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这些新生事物,既是新型人才培育的摇篮,又急等着新型人才来驾驭。正如当下与互联网相关的人才非常抢手的现状,其发生绝非偶然,因为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抢占了新型人才的高地,就是抢得这一新业态发展的先机。

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各地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与之相匹配的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加大院校培养力度,培育造就一批新型人才。

但远水难解近渴,要解燃眉之急,首先,需要各地区从发展数字经济的高度认识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能只眼睛向上向外,更要向下向内挖掘和选拔人才。其次,需及时调整和修正本地区人才引进的政策和目录,为新型人才的挖掘与引进搭好梯子、铺好道路。再次,不但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除了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外,还要积极为其配套相关待遇、培育成长土壤、提供服务保障。最后,许多新岗位、新职业尚处于有实无名、有岗无标准的状态,这让从业者名不正言不顺。人们寄希望于相关部门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对新岗位、新职业的认定,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让新兴产业与新型人才同频共振、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