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儿童在铁岭接受教育

“中朝友谊林”八千棵树缀满谢意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3日

每天,都会有很多铁岭市民到龙首山上锻炼。记者去采访时是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在山门处,看到不少来登山的市民。记者进行了随机采访,在10位被采访的市民中,有8位市民表示,在山上看到了写有“中朝友谊林”字样的石碑,对当年用爱心种下的这片树林的来历很想了解清楚。他们希望,这段历史能够好好宣传,让更多的铁岭人知道家乡曾经的付出。 (图为记者在龙首山采访友谊林相关历史)

接收孤儿

开始时间

1950年10月

接收数量

辽宁地区接收

3万人

提示

走进铁岭龙首山的山门,顺着山路向东北方向行进,在快要到达龙爪峰的峰顶处,就能看到一块立在山路边的石碑,碑上用中朝两国文字书写着“中朝友谊林”。

种下这片山林的,是铁岭朝鲜中等学院的学生。在朝鲜战争的战火中失去双亲的朝鲜孤儿,当年被接到铁岭后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怀着感激之情,种下了8000多棵友谊之树。1957年回国之前,他们在绿树丛中立起了这块石碑,留作纪念。

铁岭挑选五处150间房子做校舍

8月11日,记者在“中朝友谊林”看到,如今这里已是绿树成荫,枝繁叶茂。

刘成祥是铁岭县民俗协会主席、地方史研究专家,对铁岭地区抗美援朝的历史进行过深入研究,尤其对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铁岭县接收朝鲜战争孤儿的过程,进行过大量调查走访。

“1952年8月,铁岭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辽西省委、省政府的指令,承办朝鲜中等学院,准备接收在朝鲜战争中失去父母的500多名孤儿入学。”刘成祥向记者介绍。

建学校首先是选择校舍问题,由于时间紧、要求高,来不及新建校舍,就在城内的公房中挑选。

几经挑选,在铁岭城中心圈定了五处:将朝鲜中等学院的校舍和院部设在环境比较清静、房舍宽敞的杨公馆(杨宇霆八弟住宅),将学院的后勤部设在银岗书院东西两个大院,与后勤部相邻的白家大院作为学生的食堂,从学生食堂向东100米处是教职工食堂,学生的宿舍则安排在清朝时期一个官吏的住宅内。

刘成祥说:“这五个地点相邻,共有150多间房子,位于银州区的中心地区,都是最好的校舍。这些房屋经过修缮后,交给朝鲜中等学院使用。”

把朝鲜孤儿接到中国抚养

中朝两国政府达成协议,把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朝鲜孤儿,接来中国抚养。1953年,中方在安东(今丹东)、图们、辑安(今集安)设置接待站,朝鲜孤儿过境时,由当地卫生、民政部门和接待站给朝鲜孤儿检查身体、理发、洗澡、更衣等,同时还为他们定制了服装,包括棉衣、棉裤、衬衣、衬裤、棉帽子、袜子、棉鞋等,在过境时全都换上了新装。这些饱受战争苦难的儿童,一踏进中国国境,就得到了温暖。

当时,由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学院等抽调医生、护士,分配到各护送小组,负责孤儿途中防疫、保健和医疗工作,将他们送到指定地点。

据资料记载,当时,辽东和辽西的营口、瓦房店、锦州、绥中、兴城、锦西、昌图、铁岭、北镇等地,都设立了朝鲜儿童教育园、朝鲜儿童学院,分别安置5岁至十几岁的儿童。1954年,又改称初等学院、中等学院。

1954年8月,临时寄居在锦西、绥中等地“爱育园”的500多名14岁至17岁的朝鲜青少年,会同30余名教师,乘火车来到铁岭,住进了焕然一新的校舍。朝鲜中等学院是初级中等和高级中等混合学院,共设有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化学、农业、体育、音乐、美术、中国语等课程。

离别时不舍致火车延误6分钟

每逢节日,当时的铁岭高中、师范学校及当地的两所中学经常与朝鲜中等学院的学生举行联欢会,唱歌跳舞、表演节目,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为了表达对铁岭县人民的感激,每年清明节,朝鲜中等学院的师生都要到龙首山植树造林,几年来,他们在龙首山烈士墓先后植树8000多棵。为了发展中朝友谊,他们积极支援铁岭县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4月13日,在铁岭县城郊西部大莲花村,修建了一座“中朝妇女友谊水库”。

“当时学院的500多名师生和县里的5个民工团共2000多名中朝妇女,大干了十余天,完成了施工任务。”刘成祥说,这座水库的建成,凝聚着中朝两国妇女的艰辛劳动和深厚的国际主义友情。“现在水库的地点已经形成了一片美丽的荷花湖。”刘成祥告诉记者。

朝鲜中等学院的师生在铁岭县学习生活了整整4年,铁岭县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1956年,120名朝鲜战争孤儿完成初级中学学业继续升学就读,还有20余名学生被朝鲜驻沈阳教育处选派到东北各地学习工业生产技术,成为朝鲜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58年,全院520名学生完成中等学业,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

1958年8月,朝鲜中等学院的师生要离开铁岭县返回祖国,铁岭县委、县政府向每名师生赠送了一份礼物:一双皮鞋、一双布鞋、一件毛衣、一套单衣,留作临别纪念。8月15日分别时,全校师生在站台上泪流满面,与送行群众紧紧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离开。有的哭着上了车,又下来与送别的人拥抱。在车站乘务员再三催促下,火车延误了6分钟才启动。他们的感激之情、留恋之情,交融在一起。在这所学院学习生活的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