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师资缺口大 落实改革政策须担当

破除瓶颈考验的是执行力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2日

引进专业教练,校园足球才能抓实抓好。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本报记者 黄 岩 李 翔

说到体育和教育的关系,曾经有一句无奈的笑谈:“你的数学课是体育老师教的?”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体育老师不够,很多学生“体育课是数学老师教的”。从全国的角度看,体育课师资建设不完善是一个大问题。

全国范围内体育老师缺多少呢?数据显示,2009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约43万人,缺额约29万人。2018年全国体育教师55万人,仍有20万左右的缺口。教育部相关专家表示,长期以来,体育课并不要求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甚至连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都没有明确要求,体育师资短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近些年推行校园足球等项目后,专项体育老师的匮乏更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困扰。

还好,在记者采访的几所中小学里,并不缺少体育教师。南京十校教育集团河北街分校等学校,还从体校聘请了专业足球教练,并招聘了退役女足运动员。让体育课上得更专业,对孩子养成运动习惯、学会体育技能大有裨益。但就像一位受访校领导说的那样:“要想让体育课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就需要专业化的教师,而专业化的教师目前确实非常短缺。”

在国家新出台的促进体教融合政策中,提出一项改革举措:为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当体育教师、体育教练打通通道。政策如何落地尚未明确细节,如何聘教练、请老师,目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更需要敢担当、敢作为。

即便是师资力量不缺,体育老师也面临着和主课老师“抢时间”的问题。这考验的是学校、家长等方方面面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高度。即便像沈阳市第二十中学这样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学校,也需要一些“强制手段”。

沈阳市第二十中学党委副书记李玉美告诉记者:“考虑到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很长,体育锻炼时间学校安排得比较合理,日常保证一小时运动量。既有体育课,又有大课间,毕业年级在吃完晚餐之后,还有20分钟的大课间。”

不过,在高考“指挥棒”之下,学校虽然留出了运动时间,但学生的“执行力”有时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学生写作业比较慢,别的孩子出去活动了,他们还在教室里补作业。我们经常派值班老师巡视,督促他们离开教室去活动。通过这些管理,保证学生全员参与体育活动。”李玉美对记者说。

有的学生不爱运动,需要老师把他们“撵”到运动场的情况,南京十校教育集团河北街分校校长高武深有同感。“我们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很好,但学生们的体质还是很差。从运动会就能看出来,有些学生协调性差,跑弯道不会拐弯,跑直道自己都能把自己绊倒。”说起这些事,高武有些无奈。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体育和卫生主任刘洋表示:“对于体育课留作业的做法,理解的家长不是很多。很多家长还是以课业为重,孩子的体育活动在校内进行还好说,体育课真留作业,有的学生能完成,有的学生不愿完成。”

对于体教融合的出路,高武认为还需因地制宜。“开展校园体育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全铺开。比如说足球,我们学校地方够大,搞足球没问题,但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条件。但是,没有足球场,可以打羽毛球、乒乓球,让学生喜欢上运动就好,至于喜欢哪种运动,要根据具体情况。”高武实话实说,“体育课留作业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大面积的运动场地,可以到小区跳绳,也可以在家里做仰卧起坐,只要动起来就可以。”

“有的学生、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觉得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这是现实,学习成绩确实重要,但锻炼时间同样不能牺牲,真牺牲运动时间,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看过一个调查,学生参加一定强度、一定时间的体育运动,会促进体内多巴胺的形成,能让人兴奋,思维活跃,更有成就感。”李玉美对记者说,“高中生学习压力很大,让他们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学习不只是拼智力,还是拼体力,每天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身体素质提高,拼智力行,拼体力更行,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让体育老师舒展拳脚,还得去掉镣铐。课堂上学生有任何伤害事故,体育老师都必须担责,导致体育课成了“高危”课程。目前我国没有切实可依的法规性文件,能够让体育老师在教学、管理没有差错的情况下免于承担责任,这也是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说实话,校内开展体育锻炼和比赛,学生小磕小碰在所难免,但不能因噎废食,学生保险齐全,我们也非常重视教会学生做好防护,同时,经常锻炼、掌握体育技能,也能有效预防受伤,我们也会做家长的工作,相信能得到家长们的理解。”高武说。

记者走访的几所学校,从上到下都对体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视,这是学生的幸运。“在我国,关于教学模式一直都有争论,任何模式都有优越性,关键是要切实执行。体教融合真正落地,根儿在中下端的执行者。也就是说,宏观指导有了,中端理论有了,微观执行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涉及各个中小学校长的考核机制问题,如果始终唯成绩论,体教融合的效果就会非常有限。” 沈阳体育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李成梁教授对记者说。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立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解决的是青少年体质不理想的问题。但实话实说,隐形的瓶颈,是客观存在的。”接受采访时,李成梁教授直言。

好在,随着各项政策的颁布,体育课、体育老师、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找准道路,突破瓶颈,学校体育状况将不断改善,迎来朝气蓬勃的春天。

链接

考试“指挥棒”怎么用 还须深思

本报讯 记者黄岩报道 日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颁布,其中要求“强化体育评价”。

《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

同时,有关部门在解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时表示,“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体育要达到跟语文数学外语同分值的水平”“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

以考试的“指挥棒”来提升体育等科目在学校、家长、学生心目中的重视水平,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逐年增加体育、美育的分值,甚至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这无疑是对应试“指挥棒”权重的加码,当如何操作,颇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