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民参与为保障——

“生态立市”赋予本溪更丰富内涵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本报记者 张海浪

从“污染城市”到“洗肺城市”,从鱼虾绝迹到溪清水碧,从卖木头换钱到卖风景赚钱……如今,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煤铁之城”已变得妩媚多姿,为本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刷涂了浓重的生态宜居底色。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本溪以环境综合治理为牵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本溪从一座“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转变为“看不够的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与日俱增。如今的本溪,除了令人骄傲的钢铁资源,更有漫山遍岭的“金山银山”。本溪人正以百倍的努力,坚持“生态立市”,让这个资源型城市拥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内涵。

华丽转身

从生产型城市到宜居型城市

国庆期间,一篇谈本溪今昔的网络文章火了,作者写道:“听母亲讲,她年轻时本溪的空气很脏,脏到不敢穿白衣服出门,回到家衣服上一层浅浅的灰色,太子河的水也总是臭的。”2019年,本溪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9天、达标率87.4%,列全省第2位;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列全省第3位。如今的本溪,空气质量可以与大连、丹东这类滨海滨江城市比肩。

这样的变化,是本溪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全市上下做好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的结果。本世纪以来,本溪市累计关停、关闭小高炉、水泥厂等重点污染源300余个,其中,本钢集团整体关闭了年产90万吨生铁、有“亚洲现代钢铁鼻祖”之称的本钢一铁厂;累计取缔10吨以下燃煤锅炉826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5.52万辆;累计搬迁市区内污染企业42家,建成3个工业园区,1个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项目向园区摆放的集聚式发展。

现在,本溪城区居民拧开水龙头,明显感觉到水质变好了,水中还有一丝甜味。这是2018年通水的“引观入本”输水工程给市民带来的福利。由过去的开敞式河道供水转化为封闭的隧洞和管道供水,使原本清纯的本溪水更加清冽甘甜。作为我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本溪不间断地采取立体化、综合化措施,不仅使本地居民受益,也使周边城市人口受益。流经城市的太子河更是碧波荡漾,引来不少市民静坐休闲。

生态立市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优势

本溪市实施的生态立市战略,并不是狭义上的植树种草、清理垃圾、净化空气,而是彻底转变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前提、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生活为基础、以全民参与为保障,让本溪的生态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换言之,在本溪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工业强市和文旅兴市,都是以生态立市为前置条件的。

2019年8月,本溪市委出台《关于生态立市推进绿色发展的意见》,立足本溪生态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以及全市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望,明确生态立市要以“四区”建设为突破口。

建设生态环境样板区,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区,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建设生态体制改革试验区,构建起以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相衔接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绿色生活先行区,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山城、美丽本溪建设成果。

“四区”建设站位很高,格局很大,执行起来自然也会困难重重。

它需要加大生态保护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赢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大力推进大气环境治理、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五矿共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绿色城市空间。

它需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在指标考核、审批审计等方面强化绿色发展导向,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培育健康服务、新能源等新兴业态。

它需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规,建立“1+N”法治保障体系,为生态立市提供法治支撑;要规范监管防控,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

它需要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全市人民当好生态立市的宣传员和实践者。

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把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

制度建设

让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本溪市看清过去,感受现在,更坚定地面对未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民生优势,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近一年来,本溪市积极探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和法治化轨道,通过一系列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干部队伍担当,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在本溪城乡根植于心、落实于行。

本溪市制定配套方案,搭建组织架构,成立生态立市工作专班,建立起“1+1+5”领导体系,专班负责,专项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创新工作方式,健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向纵深发展,形成全市上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建立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本溪市从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多个规范要求,尤其是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平衡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建立严明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设计出人大监督、政府考核、审计监督等详细且可执行的规定,同时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各部门工作评价体系,规定领导干部离任要接受生态审计,以此树立绿色政绩观。

此外,本溪市还建立了共享共建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信息发布共享平台,推行破坏生态行为举报制度,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决策需采取听证、论证和社会公示等,从而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本溪市生态立市条例》经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批准正式实施。这项法规既为扎实推进生态立市,推进本溪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也把本溪几十年环境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确保将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干到底。不仅如此,本溪市在起草制定《本溪市生态立市条例》基础上,还全力抓好生态文明“1+N”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