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元化产业描绘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画卷

——本溪市推进城市转型加速奔向全面小康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本版图片由本报特约记者林林摄

本报记者 张海浪

引 子

10月金秋,山城本溪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由于今年立秋之后雨水充沛、温度适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状态将比往年维持更长时间,加上碧空如洗,清流潺潺,为市民和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更为画家和摄影家提供了长足的创作素材。

如果说城外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盛景,那么从城内制高点平顶山望去,更能显示本溪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而生的特殊景致。城市西侧,各种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上世纪的旧式砖泥厂房已经很少见了,到处是高端大气的现代化工厂,改变了人们对重工业的传统印象。烟囱依旧林立,它们决定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里面飘出的却是阵阵白烟,经过一次又一次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本溪的钢铁工业呈现出和环境融合、为环境添彩的现代风情。

映入视野中更多的则是城市周边被浓密树木覆盖的山体,群山环抱,静静地守护着这个修复旧日创伤、正在恢复元气的城市。一处又一处美丽的小区、公园、道路和绿地上,市民在阳光的照耀下安居乐业,经过整治的太子河碧波荡漾、穿城而过,给整座城市带来了灵性和活力。

作为东北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本溪市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向国家奉献资源、缺少自身积累的“高光时刻”和后来由于体制机制问题产生的落后感和衰落感,但本溪人从来没有中断过对自身命运的抗争和对城市发展之路的探索。

经过近年的勘测和发现,本溪的钢铁储量依然惊人。本溪人自信而坚定:钢铁产业依旧是看家本领,立足钢铁资源,对产业链拉长、丰富、赋能,有做不完的文章。但本溪要成为一座现代城市,不能只吃“钢铁饭”,本溪要做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才有底气有格局,才能实现民富市强。本世纪以来,本溪加大力度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和旅游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另类资源涵养城市未来发展的骨架和脊梁。

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城市转型需要几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需要一个稳定的思路和打法。幸运的是,本溪20多年来产业转型的方向一脉相承。良好的政治生态,使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行动一直持续,想法愈加清晰。

于是,老工业城市用钢铁、药材和红叶描绘的振兴画卷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绚烂……

不断改革创新开放的城市

本溪市是座山城,温暖而封闭。如果想要实现城市转型,必须不断地突破自我,向惰性和痼疾宣战。“十三五”以来,本溪市坚持创新和开放发展理念,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驱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开放合作,高质量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强力推进“一网通办”工作,到今年10月初,网上可办率达98.67%,审批时限减少56.07%。作为有执行力的城市,本溪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向社会资本推介PPP项目,已成功运营多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新机制。“十三五”期间,本溪市企事业单位共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项、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项,累计争取资金1.6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2家。引进博士及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98人,引进海外专家团队2个,引进制药专家5人。

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啃掉硬骨头。全力推进本钢集团列入国家第四批混改试点,市属企业共有10户实现股权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19户国有企业54个“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项目,受惠居民7.8万户。厂办大集体改革实施关闭和改制468户,安置职工4.5万人。

产业趋于多元的城市

为实现从“一钢独大”到“多柱共撑”的转变,近年来,本溪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培育壮大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发展实现质效双提。

工业强市。工业运行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钢铁深加工和铸件产量逐年增长。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本钢冷轧高强钢改造、本钢北营一高线高速棒材改造等近600个补链延链强链项目竣工投产,福耀浮法玻璃高端汽车用优质特殊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令人瞩目。

文旅兴市。丰富“中国枫叶之都”内涵,完善“枫红指数”发布系统,初步将本溪打造成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枫叶观赏”品牌。打造“重走抗联路”红色旅游品牌,设计20余项冬季冰雪主题活动及旅游线路,策划“本溪社火”“碱厂舞龙”进景区等文旅融合项目。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完成一系列精品民宿建设和升级改造,很多成了“网红地”。

生态立市。培育新兴产业坚持绿色发展,本溪高新区集聚医药产业项目126个,多家国内医药百强、上市公司,以及世界医药50强公司入驻,投产运营企业75家,通过GMP、GSP认证企业49家。所辖两县形成地道中药材产业经济区,全市耕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88万亩。打造以水稻、小杂粮为主的优质米产业经济区。全市绿色食品认证单位15家,认证产品数量23个;有机食品认证企业3家,产品8个。9个林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日益通达和完善的城市

“十三五”以来,本溪市加快城市环境治理,积极推进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和保障民生能力不断提升。

全面加强城区环境整治,持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城市面貌规范整洁,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超额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累计改造棚户区90个区片,涉及安置居民24009户。

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引观入本”输水工程改善了本溪人的饮用水质,田桓铁路、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本溪段、沈本线响山子至滨河南路段改扩建工程二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竣工通车,本溪市与各县区、周边城市及各景区之间连接的通道更加顺畅,大交通骨架、旅游环线逐步建成。

清洁能源得到更广泛使用。目前已建成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0兆瓦,同时,全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加快推进“气化本溪”进程,本溪市民既有焦炉煤气,又有天然气可用。

生态意识不断强化的城市

重污染时代的本溪人,只期望可以穿着白衬衫出门,现在的本溪人,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定走好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的创新转型发展之路,成为本溪人的自觉选择。

生态屏障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6.31%,位居全省首位。全面落实并完成了省里下达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新增耕地任务。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青山工程稳步推进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完成2018年至2020年生产矿山治理任务1983亩,治理闭坑矿山4000亩。实现了铁矿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采矿权数量由“十三五”初期的297个,缩减到“十三五”末期的173个。

碧水工程加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桓仁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管理。全面加强饮用水水源管理,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流域水环境防治工作。

蓝天工程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十三五”期间,全市PM10、PM2.5等六项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并全部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净土工程完成全市901家企业、16个重点区域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工作,开展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十余个。目前,全市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人民至上共享幸福的城市

生活在本溪的居民,幸福感越来越强。“十三五”以来,本溪市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促进社会公共服务普惠全民。

打赢脱贫攻坚战,把产业扶贫作为抓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关键。目前,全市已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85户、23854人达到脱贫标准,72个贫困村销号。

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品牌建设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民办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引进6所高校进驻本溪高新区,“中国药都”成为全国唯一医药类高等院校聚集区。

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成市级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基础框架开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省内率先为乡村医生解决了待遇问题。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养老机构由55家发展到149家,养老床位数五年增加一倍多,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也从2家发展到8家。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遍地开花。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大型音舞诗画《映像本溪》、现代评剧《中秋泪》成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