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共建拓宽小康路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上接第一版)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加快致富步伐。

近年来,前杜村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按照“公司+农户”形式,带领村民致富。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双流转”方式,把村民手中分散耕地流转到合作社,打造草莓小镇,实行一村一品,建了1360栋大棚,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进行管理、统一销售,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前杜村跨村从后杜、陆家两村流转土地433公顷,建成667公顷连片草莓种植区。目前,种植区已有草莓大棚2200栋,草莓年产量1100吨,实现产值1.1亿元,种植户年均收入可达六七万元。

随着草莓小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前杜村的草莓“火”了,来前杜村采摘、赏梅、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因势利导,举办草莓节,并成立旅游公司,聘请员工200余人,把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景点开发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最多日游客达2万余人。旅游业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民创业就业,成为前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村建设 生态宜居

“没想到,老了老了不但住上楼房,而且还能按月领到钱,这日子过得幸福、舒坦,我知足!”今年70岁的王素清对记者说,“村里只要满60周岁的老人,村党委就按社保标准给每人发放养老补助,像我每个月可以领到900元呢。”

这些年,前杜村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部由平房变成了楼房,村民有了自己的文化宫,文化广场也由最初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5万平方米;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42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农民的夜生活,灯光球场、音乐喷泉、假山隧道、七曲廊桥,装点着前杜新村多彩的生活空间。

新村建设,让前杜村1650名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并腾出了100多公顷的发展空间。

城里人有的,前杜村都有。饮用水处理厂、供气站、供热站;保洁员、消防员、联防队员;学校、幼儿园、超市、美容院……

城里人没有的,前杜村也有。入住新村的居民供暖、供水、燃气和物业管理全部免费;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全部由村集体承担;老人每月享有800至1200元养老金,45岁以上村民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养老保险费。

村风文明 乐享小康

前杜村村民腰包鼓了,生活条件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上了档次。

9月29日,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村委会办公室里,负责村办国庆中秋“两节”文艺会演协调工作的马忠林正忙着打电话,和每一支参演队伍负责人确认时间和具体流程。

76岁的马忠林是鞍钢耐火材料公司退休工人,退休后一直在村里为群众服务。国庆节期间,村里安排180支来自各地的秧歌队轮番登台表演,他负责总协调,忙得不亦乐乎。

“我和老伴住的是100平方米的楼房,土地流转给村里,发展草莓种植和旅游业,村里对每一位老人都有补贴,我不仅有社保退休金,还有村里给的生活补贴。”马忠林说,“咱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滋润,连城里的亲戚们都羡慕不已。”

“人人住高楼,家家有轿车,人均收入7万元……”前杜村党委书记王绍勇对村民的承诺,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咱这村样样都好。想干啥能干啥,王书记就帮着给找啥,就怕你懒干啥啥不行!”56岁的宋克斌腿脚不便,过去是村里的低保户,如今告别了低保,他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自从村里旅游区成立,宋克斌开着景区给配备的电动车,负责给游客换零钱,每月村里发给宋克斌1600元工资。他欣喜地说:“村党委带好头,咱小康生活稳定,未来更幸福的日子在等着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