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说话 让文物说话——

精品文物彰显辽宁5000年前灿烂文明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0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红山文物吸引观众。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杨 竞 摄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10月1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承办,辽宁省博物馆协办的“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是辽宁出土的红山文物首次全面、系统、集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彰显了辽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观众进一步了解辽宁历史,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展示了“辽宁有文物、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

此次共展出文物164件(套),其中152件(套)来自辽宁省博物馆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2件(套)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玉玦形龙、玉勾云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玉人、玉凤等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都在展览中展出。展览以辽宁域内红山文化科学考古发掘的文物为基础,以红山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为理论支撑,运用先进的陈列展示手段,呈现红山文化出土的精美文物,让观众欣赏并了解6500年至5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灿烂文明。

用先进的展陈手段

呈现精品文物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序厅里的玉玦形龙、玉斜口筒形器和玉勾云形器3件文物。这3件文物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展览通过这3件玉器介绍了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和牛河梁遗址主要遗迹的分布情况,并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发观众对红山文化的兴趣与思考。

接着是展览的第一单元 “礼重在祭”,包括“筑坛设祭”“女神庙堂”“彩陶祭器”和“雕塑人神”四部分,着重介绍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和出土文物。红山文化考古发现有多处祭祀遗址,其中牛河梁遗址内同时建有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墓群,是最高等级的祭祀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人物、动物塑像等与原始宗教崇拜有关的遗物,是红山先民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展览中有多件女神庙出土的泥塑人像残件,其中耳朵残块大小约为真人耳朵的2倍,人手残件与真人手掌大小相当。同时展出的还有女神庙内发现的动物塑像残件,主要有禽类和兽类,禽类残件具有鹰的特征,兽类残件具有熊的特征。展出的多件陶筒形器是红山文化特有的祭祀用陶器,它们中空无底,上下贯通,器表多装饰有纹饰或彩绘图案。

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在展览现场对记者说,红山文化祭祀用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且多有彩绘装饰。这些彩陶祭器明显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保持了辽西地区更早文化的传统,反映了红山先民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吸纳与充分融合。

在展览第二单元“唯玉为葬”中,观众可以通过“积石为冢”“治玉成器”“美石琳琅”“雕刻琢磨”和“灵韵亘古”五个部分看到精美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礼器的典型代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可分为20余种。其中,玉龙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此次共展出红山文化出土玉龙8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碧玉C形龙也出现在展厅中,它是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型最大的一件。

展览还特别复原了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墓葬的修建过程。

第三单元 “文明曙光”中的“来龙去脉”和“多元交汇”两个部分展出辽宁阜新塔尺营子遗址出土的石雕神人碑形器,以多种图案表现神化的人面,图案整体布局性强,是体现兴隆洼文化先民信仰观念的艺术杰作。

红山文化是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如满天星斗般文明火花中耀眼的一束,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让文物说话

展览尾厅部分设置了红山文化考古大事记时间轴和播放《红山文化》专题纪录片的观影区,让观众重温红山文化考古发掘的历程。记者注意到,此展还制作了“中国早期龙形象比较图”,介绍了距今5500年的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等10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龙形象。

谈到此次展览的举办,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韩伟说,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下属的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辽宁地区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和文化交流机构,在红山文化的展览与研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辽宁省博物馆更是承担着地域文化展示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责任。此次与国家级平台的合作,旨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本次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将让更多的海内外观众了解红山文化,了解辽宁文化,了解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