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立德树人 书写时代华章

——庆祝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建校70周年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20日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一隅。

核心提示

1950年的今天,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创建了大连铁路机械学校,开启了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70年风雨征程。

70年来,学院校址、校名数次更改;办学层次由最初的中专学校发展到沈阳铁道学院、再由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发展到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经历了数次合校,也经历了从行业办学到地方办学。70年来,几代人经历了数不清的欢乐和喜悦,也品尝了难以为外人道的痛苦和悲伤;几代人披荆斩棘、相互扶助、薪火相传,使办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2010年6月,沈阳铁路机械学校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同意筹建辽宁工业职业学院的批复》(辽教函〔2010〕197号),开始筹建高等职业学院。学校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职业化、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新校园,并于2012年8月8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原学校的基础上成立“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征程。

十余年来,学院跨越裁撤边缘后浴火重生,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质量,逐渐明确了“以服务轨道交通业为特色、以服务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办学定位,全面实施“规模适度、质量第一、特色鲜明、追求卓越”的品牌发展战略和“职业化、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办学策略。确立“团结、务实”的校风、“立德、树人、修业、创新”的校训、“乐教、爱生、勤勉、求精”的教风,以及“自律、诚信、肯干、明礼”的学风。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强化党对学院办学事务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主体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坚持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应用性技术服务并重发展。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水平和培训能力为重点,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推进产教研一体化发展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形成三大办学特色和十二项职业教育实践创新,受到业内以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办学水平实现了大跨越!

▶立德树人 形成三大办学特色◀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经多年发展,形成三大办学特色。

特色之一,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一个融合、四个统一”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模式。“一个融合”指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到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全过程。“四个统一”指辅导员班导师队伍与教师队伍的统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统一、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大赛标准的统一、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与企业用人评价标准的统一。为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作用,每名专任教师同时担任班导师,实现教书和育人工作无缝对接。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四节”(即体育节、文化节、艺术节、技能节)和“四大主题教育”(即感恩回报教育、文明修身教育、爱国守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成熟的第二课堂被赋予学分,以选修课的形式进入第一课堂。将职业标准的内容融入课堂,使广大学生在学院中学的就是未来工作中用的,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就是实际使用的产品。把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进行重新整合,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特色之二,学院吸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思想,把控制论中的“双闭环控制”原理应用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双闭环控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教育教学目标为导向,注入动态管理机制,把校内各个管理与教学职能部门作为控制节点,按照功能重新组合,组成“内环”和“外环”质量信息闭环回路。积极进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整合学院教育资源,实现对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的全面监控与反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动态、持续改进,保障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当前,“双闭环控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学院办学最亮丽的“名片”之一。其系列成果奠定了学院十余年来“以质量为中心”的发展主基调,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2018年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特色之三,学院突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发展了“一线三点立体化”产教融合模式。以服务工作现场为主线,整合校企合作资源,牵动校企在教学、科研和培训三点互联互通,发展校企共同利益,不断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项目与科研项目互联互通、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相互交流、教学设施与科研设施一物多用;促进教学目标与培训目标同步更新、教学内容与培训内容相互融合,以及教学方法与培训方法相互借鉴;也促进了科研项目与培训课程相互呼应、科研人员与培训教师互动合作、科研设施与培训设施互通共用。

学院鼓励教师围绕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以校本课题的形式立项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要求承担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把企业对培训工作的要求移植到专业教学中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等方面与企业培训标准、用人标准保持一致。各专业也通过建设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方式吸引企业优秀科研人员、“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入驻。

▶突破桎梏 形成十二项职业教育实践创新◀

历经七十载的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多项教育实践模式。

创新办学模式,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学院积极推进“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多种方式办学。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合作成立了顾问委员会;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域内企业合作组建了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集团;与紧邻的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内的企业合作成立了中德园产教合作联盟。2018年,学院与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采用共建共用的协同培养机制,由政府、学院共同参与,按照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选派院长。发挥行业和地域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合作,双元培育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学院与广全(辽宁)科技有限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拟在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新概念国际教育小镇按照混合所有制模式建设二级学院——沈抚创新学院,并引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及其他国际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共建职业技术大学。同年,学院与紧邻的全国辊压产业联盟牵头单位——沈阳东洋异型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拟按“引校入企”模式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辊压产业学院。

树立正确人才观,创新“职业化”工匠人才培育模式。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化人才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评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学院把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对未来有着客观、理性又清晰的认识的合格公民当作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性格完整的人、脚踏实地的人、奋斗进取的人”。以服务生产现场为“一个中心”,紧紧抓住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基本点”,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动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将校园文化与工业、企业文化有效对接。实现校企合作、思想互动、文化共融、资源共享,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英语、语文、思政课“三科联动”教学模式。学院在专业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推动多专业学生完成大工业生产中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实践教学项目,为前面或后续的生产及工作服务,培养学生多岗位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焊接专业学生利用特种焊教学项目制作简易校园用垃圾桶,动漫专业学生则对垃圾桶进行外观艺术彩绘;焊接专业学生在手工电弧焊项目教学中制作宿舍双层用床,检测专业学生则依托渗透实训项目对焊床身环节进行质量检测等。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英语教师选取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文章,为“三科联动”准备素材。语文教师带领文学社团和摄影剪辑社团的学生对素材进行筛选和改编拍录。思想政治教师则会根据需要在素材中筛选出具有人文价值并适合思政课堂教学的作品编入案例集,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科联动”实现基础课与思政课围绕同一主题,在同一时间段不同课堂,以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学习主题,形成立体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知——行”转换的效率。

创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本土化双元制。学院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和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关于“探索学生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的‘3+2’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数控技术、物流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四个专业全面实施“本土化双元制”的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边学习边生产,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使“教学内容真实化、教学手段现场化、教学产品实用化、教学效果实践化”。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形成融合校企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节点人才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本共担、成果共享”。

创新“特色精品课”建设,打造“学生满意课堂”。学院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生学习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翻转课堂”“分层次教学”和“基于移动平台”五类精品课建设,在教学中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所有学生均能完成教学要求为前提,实施个性化、分层次的教学和考评。学院鼓励教师在各类课堂按照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评教的原则优化课程设计,开展“学生满意课堂”建设和评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推动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课堂革命”迈向更高层次,促进了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创新整体形成实训基地系统“二次开发”模式。学院各专业不再以单纯购买成套教学仪器设备为主建设实训室,而多以购买工业生产设备零部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组装的形式进行。在设备购买过程中会同时考虑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避免设备重复配置或配置不齐的问题。各专业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不给教学仪器安装华而不实的仪表和进行过度装饰,进而节约了实训基地建设成本。实训设备建造坚持“模块化”思路——一套实训设备的各个功能模块可以单独使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将各个功能模块组合起来又能完成复杂的实训教学任务。当前,除通过企业捐赠建设的实训基地外,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均按照此种方式建设,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校内实训基地“二次开发”路径和优良传统。

创新建设现场级综合实训基地。为适应5G+工业互联网条件下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学院整合机电、机械、数控、信息、电气和物流等系和专业的力量,对接产业链建设了集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培训与技术展示平台”,成为学院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张“名片”。平台包括注塑产品智能生产-物流综合培训与技术展示系统、数控机床智能改造培训与技术展示系统和激光雕刻产品智能生产——物流培训与技术展示系统三个部分。按照工业标准,将工业机器人、机床、数控系统、PLC、北斗卫星等导航装置、ERP系统、物联网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立体库等设备和系统通过学院自行设计开发MES系统全面地集成在一起。实现了由智能制造模块组成的“无人车间”和集生产和教学功能于一体的“黑灯工厂”。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产教融合的高层次阶段——产教一体化。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创新绿色学校建设模式,传承绿色技能。学院重视节约能源、资源,强化设施设备循环利用。把淘汰的旧桌椅回收,加工成垃圾箱、实训台和各类展台;给旧的数控设备换上新的操作系统,把旧的设备作为展品用于认识实习等。

学院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和年级限制,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申请组建“个性化寝室”。学生自定“寝室公约”,自主设计与装饰寝室,改善学生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专长,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当前,“个性化寝室”建设已成为学院最具辨识度的一张“名片”。

学院秉持绿色环保理念,建设了绿色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从节省能源、节省空间、节约用水、节省材料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成为学院“颜值”最高的一张“名片”。它融合了绿色、节能、环保的绿色建设理念,把风光互补发电、智能能源管理、复杂过程控制等高新技术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参加2016年世界职教院校联盟第二届卓越奖的评奖,荣获绿色学校项目铜奖。这是该项目设立以来国内职业院校所获唯一奖项。

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提升学生服务意识和劳动技能。学院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工作,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劳动光荣榜样。通过学院自主品牌“轨道交通大讲堂”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优秀校友来校开办讲座,引导学生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将劳动技能必修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编制劳动技能课程标准,把企业“6S”管理体系融入学生日常劳动教育工作中。在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教学进程中单独设置一个劳动周用于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工作现场,使其进一步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依托学生社团组成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商业街、旅游风景区等公共场所提供志愿劳动服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前,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对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良好展现已经成为学院的一张活动的“名片”。

创新职业技能培训、联合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模式。学院精心谋划、稳健布局,建立并利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集团职工培训基地”“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职工培训基地”“铁路职工培训基地”和“铁路特色职业培训学院”,常年面向行业和区域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年均培训达8000人次。紧贴铁路行业需求,面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新职、提职和转岗技能培训,培训质量得到委托单位高度认可。各系各专业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与技术优势,积极面向企业组织优秀教师到工作现场、到企业内部提供技能培训、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等服务。

学院积极响应号召,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针对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等13个县(市)城乡经济发展现状和需求,对接当地教育局、高中和职教中心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学院也已通过喀左县科技局协调,选派骨干教师多次到喀左开发区与当地企业深入交流,以横向课题形式就工艺改造、设备升级、信息化改造、技术培训和共建大师工作站等内容展开合作。

创新教师岗位三维管理和岗位绩效考核评价模式。学院整合教师的教学、教科研和学生管理三方面工作,形成了三维管理体系。教师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执行者,由教研室主任管理,是第一轴线;教师同时接受专业经理的管理,其中每位专业经理负责一个专业群,是第二轴线;教师兼任班导师,使教学育人合一,由学生工作处负责,是第三轴线,构成三维管理体系。学院每学年对教师开展一次学期考核和一次年终考核,除德育考核一票否决外,会对教师的教学、教科研、班导师三方面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只有考核优秀的教师才有资格评优、评先、校内岗位技能工资升级。

教师三维管理体系和动态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调节作用,为把学院教师队伍锻造成为一支立德树人、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的铁军,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创新教育国际化路径,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2017年,学院与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项目部签订合同,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培训项目部并于2018年至2019年承担了面向当地学生的全部副司机培训任务。为把我国铁路行业职业标准和铁路文化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培训成果受到项目部和当地学生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央媒的报道。学院与美国沃斯特诺社区学院根据课程互换协议通过线上方式成功开展了课程互换合作。授课教师用学生母语授课,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

未来,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将本着平等互惠原则,积极与国外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高水平、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探求合理、有效的合作方式与途径,不断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风雨七十载,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练就了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本领,铸就了坚忍不拔、勇于担当的品格,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当前,阻碍学院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虽未全部得到解决,但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拥有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和专业布局优势;师资队伍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高、年轻化程度高;教学资源数量充足、虚实结合、质量较高。伴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职业教育将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展望未来,学院将以70周年校庆为崭新起点,凝心聚力、继往开来,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建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更紧密、更结实、更长久的人才培养链,把学院打造成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质量一流的示范性职业院校,为进一步推动辽宁省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而不懈奋斗!

鲍风雨 杨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