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好旅游金饭碗 鼓起增收钱袋子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19日

(上接第一版)

民宿建设实行“公司+农户”共建的模式,头三年,公司采取租赁村民闲置房屋的形式,三年后村民可以房屋作为资产入股,村集体享有80%的经营利润分红,村民享有20%的分红,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又为村民增收开辟一条新路。

“我把农家院租给村里有租金,合作社还有分红,没想到坐在家里就有钱赚。”今年80岁的袁振祥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家庭收入主要靠低保金。村里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后,他将居住的4间房屋租给村里,每年租金收入8000元,加上永陵启运药材合作社和生态园的分红,老两口年收入达26604元,摘掉了“穷帽”。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实现了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也改善了农村环境。这些年,村里投入23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村容村貌大变样,还实现了村域内地下通信光缆、WiFi全覆盖。一个个殊荣也花落赫图阿拉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客人来了,都说这儿环境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赫图阿拉村一天一个样,在这变化中不少村民看到了商机。2013年,本已定居沈阳的刘彩霞带着全家返回家乡,开起农家乐。

从历史到民俗,从建筑到景观,如今,赫图阿拉村已形成以民宿产业为基础,集景区、民俗、文化、餐饮、休闲农业、文创于一体的特色文旅经济,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产品变产业,走出高质量乡村振兴路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的旅游村,跟着赫图阿拉村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当地独具特色的满族商品。每天,村里的满族特色商业街上人流穿梭,一家家店铺客户不断。

“我原本经营土特产,随着游客增多,我发现满族旗袍定制市场不错,就在村里建起了满韵手工坊,专门定制旗袍。”满韵手工坊店主于威说,去年,她店里的旗袍销量超过千件,收入100多万元。今年订单更是多得紧忙活,她就发动村里有手艺的村民为其加工。仅这一项就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在旅游业拉动下,新宾满族旗袍、民间刺绣、满族剪纸等特色产品被游客所熟悉,一批“老技艺”正在变成村里的新产业。

村民佟文芳一直在外地打工,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起来,她回到村里捡起了满族民间刺绣的老手艺,在家门口一个月能赚上三四千元。“没想到,咱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这么受欢迎。”现在,村里不少人都成了职业绣娘。

旅游业大发展,赫图阿拉村日益繁华起来,当地人纷纷吃起“旅游饭”,开饭店、开山庄、卖旅游产品……全村300户村民,近一半从事旅游业,人均年收入由7300元增加到3.22万元。

罗天成介绍,目前,赫图阿拉村根据现有文化资源,已制定以满族民俗文化为核心,开发满族特色旅游产品,致力打造一园、二节、四遗、五馆的乡村旅游规划,让每一位游客感受满族发源阶段从历史到人文、从非遗到民俗、从美食到游艺等多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