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机场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临时修建的野战机场,跑道、滑行道、停机坪、机窝的牵引道全部用钢板铺成,是我国第一个钢板跑道机场。70年过去了,大孤山机场已不复存在,仅存的机场机窝、观察哨、防空碉堡如今散落在水田里、光伏电厂内,但这段历史不能忘记。采访中当地人希望能够将仅存的遗址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知晓当时辽宁人不平凡的贡献。 (图为记者采访当年大孤山机场军工任福深)
抢修机场
开始时间
1950年8月
数量统计
共抢建57个飞机场
其中多数在辽宁地区
提示
黄海北岸,大孤山南麓,山与海的交接处便是丹东大孤山镇所在地。今年7月,记者一行沿着鹤大高速来到这里,寻找抗美援朝时期的大孤山机场遗址遗迹。
大孤山机场是简易军用机场,供志愿军空军飞机临时起降。它修建于1951年,由钢板铺就,有“草原机场”之称。70年过去了,如今的机场旧址已成为光伏发电厂和一片水田。
钢板铺就简易军用机场
1951年,敌机不断入侵我国境内轰炸扫射,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捍卫领土完整,保卫人民安全,同时,解决志愿军原有机场距离朝鲜太远不能有效支援陆军作战的问题,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在大孤山附近修建一个简易机场来应急。
战争结束后,大孤山机场还保留了一段时间,1954年之后驻防的空军和战机陆续撤走,只留下维修队驻守机场,直到1959年,机场正式废弃,逐渐返耕还田了。
记者来到当年机场的所在地——大孤山镇大姜村。放眼望去,稻田之间,纵横交错着水渠,阡陌相连村落间,除了远处的大孤山,视线再无阻挡。
大姜村村委会主任姜慧智告诉我们,当年的机场就位于大姜村的农场地块,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如今的机场旧址已成为光伏发电厂和一片水田。
因为机场一直保留至1959年,大姜村里六七十岁的村民都有相似的儿时记忆:机场上的建筑、周边的高射炮阵地、四个探照灯,等等。据姜慧智介绍,村里92岁的任福深老人曾经在大孤山机场工作过。
3月始建5月交付
穿过几条狭窄的乡间水泥路,道路的尽头就是任福深的家。提起当年在大孤山机场工作的情况,任福深非常自豪地说:“那时我是大孤山机场的军工。”
那时,大孤山附近不通电,但空军日常飞行、雷达使用、飞机修理等都需要电力,因此机场配备了发电机。任福深那时21岁,会开发电机,也会修理发电机,他在大孤山机场就负责这项工作。
据任福深介绍,由于当时修建混凝土机场需要的时间较长,不能迅速形成战斗力,所以机场的跑道没做硬覆盖,而是用钢板铺装而成。那些钢板上面遍布窟窿眼,直径比酒盅口略小,他猜测这是为了增加摩擦力而做的。机场的跑道长3000米,宽60米。1951年3月开始工程修建,由各地抽调来的民工队修建,由部队的基建科管理。
记者翻看《东沟县志》,关于大孤山机场有这样的记载:“1951年3月始建,5月交付空军使用。”
据大孤山机场建设工程的参与者隋石秀回忆,当时施工条件十分艰苦,3月份土地还没有化冻,没有机械作业,地面的修整和沙石的运输全靠人力。修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争取时间,来自岫岩、庄河、宽甸、凤城等地的民工夜以继日地抢建,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机场的主体工程,交付志愿军空军使用。
两座防空洞遗址尚存
由于正处于盛夏,机场两座防空洞周边都是水田,记者只能沿着田垄近距离观察防空洞。两座防空洞的入口外形相似,水泥建筑上盖着厚厚的土层,其中一座防空洞顶被村民种上了花生。
据任福深介绍,这两座防空洞内部是当年空军作战指挥的地下指挥所。大孤山机场驻扎了志愿军空二军的两个师,飞机都是喷气式的战斗机。为了保护这座机场,周边还设置了许多炮兵阵地,最远的炮兵阵地距离机场有十多公里。
姜慧智告诉记者,机场上曾经有不少建筑设施,有飞机修理库,有可供志愿军空军休息的房屋,还有排水站。排水站的作用是,到了经常下雨的季节,机场有时候会被水淹没,这时候抽水机就派上了用场。
在村头不远的水田里,远远望去,有两处不起眼的小土包。姜慧智说,那样的小土包就是当年飞机的“机窝”。
从1951年至1953年,志愿军空军飞行员从大孤山机场起飞参加轮战数十次。据任福深回忆,大孤山机场曾经涌现出了“打F-86能手”鲁珉等战斗英雄,当年打掉美国王牌飞行员的空中英雄张积慧也曾作为教练官来到大孤山机场讲课。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大孤山钢板机场完成了历史使命,拆除的钢板等通用器材作为空军的储备装备封存,留下的机窝也渐渐倒塌,改成了水田,历经几十年的耕作,仅剩眼前的小土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