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战场后方勤务

为你自豪 无私奉献辽宁人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提示

不断延伸的铁轨,呼啸前行的列车,装载着粮食、棉服、弹药,装载着辽宁人的期盼和关爱,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前线。

聚焦战场后方勤务,一幕幕感天动地——亲自送儿子上前线的老父亲,为战士们缝补衣物的大娘,加班加点生产的工人,甚或是砸锅卖铁无私捐献的普通百姓。他们,撑起抗美援朝物资保障的坚强后盾。

9月19日,位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的抗美援朝陈列馆正式开馆,它讲述了河口村在抗美援朝时期的突出贡献。开馆之际,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参观者,他们无不为辽宁人在抗美援朝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动。

任延祥  生于1986年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

河口村村民

我是河口村人,我们村老一辈人常提起在抗美援朝战争时发生的事。小时候,我常常去鸭绿江断桥那里玩,知道那里是志愿军赴朝参战的重要通道。不仅仅是河口村,当时的辽宁人为抗美援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奉献是无私的。炒面、烀肉、努力搞生产,保障志愿军战士的生活和物资,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愿意并努力做这个后盾。

张红玉 生于1963年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

河口村村民

我父亲当年就是担架队的队员,我小时候,他总会给我讲一些抗美援朝的故事。当年担架队的队员负责送粮食、运伤员,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但他总对我说,和志愿军战士比起来,他们做的根本不算什么。抗美援朝时期,在辽宁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很多,辽宁人民对抗美援朝作出了巨大贡献。辽宁人的奉献精神令我感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行为体现出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直至现在,我依然记得父亲的话,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做祖国坚强的后盾。我希望所有人都记得当年为抗美援朝作出贡献的人,记得那些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作出牺牲的人。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让更多人受到教育。

王振甫  生于1952年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

河口村村民

抗美援朝时,我父亲一直做支前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在鸭绿江上划船给志愿军运送物资。我听母亲讲,敌人的飞机经常来扫射,但我父亲没有惧怕,而是依然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物资。那时大家为了前线的胜利,都积极报名参加运输队、担架队。被志愿军伤员称为“伤员慈母”的徐大娘就是我们家邻居,她当时是村里战勤工作的带头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自己的亲人。当年河口村是后勤保障的前沿阵地,沿江家家户户都住着战士。抗美援朝结束后还有老战士回到村里寻找曾经住过的地方。这些老战士忘不了这些村民无微不至的照顾,忘不了河口村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

席艳伟 生于1976年

毛丰美干部学校工作人员

我以前读书的学校就在河口村,对河口地区的历史,我有些了解。听村里老人讲,河口村曾有3座浮桥为抗美援朝战场运兵运粮,可以说河口村就是抗美援朝战场的“小后方”。在当时,辽宁是抗美援朝战场的大后方,所有辽宁人都是前线志愿军战士的强大后盾。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上战场,大家都很踊跃。如今,听到他们的事迹,我还会很感动。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要倍加珍惜。我作为一个老兵,一名党员,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牟建宇  生于1992年

丹东东港市人

这次我来河口村参观抗美援朝陈列馆,触动很大。抗美援朝时期,我们辽宁人全力以赴,给予志愿军以最大力量的支援,大家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抗美援朝运动中辽宁人的贡献,不仅展现了辽宁人团结的力量,也展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要让90后、00后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激励他们勇往直前。

高燕 生于1986年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饭店经营者

我在河口村从事餐饮工作,小时候总听长辈们讲起抗美援朝时村里人动员起来支援前线的故事。

从前听这些故事懵懵懂懂的,但能感觉到长辈们做的那些事情很高尚。如今,我把这些故事讲给游客听,客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的长辈是河口村的原住民,是当年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是值得敬重的幕后英雄。

现在,我儿子是毛岸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儿子放学回家经常向我讲述老师讲的有关抗美援朝的历史。在儿子的话里,我能体会到他对英雄的敬仰,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小小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英雄的事迹在代代相传,正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孙伟杰 生于1958年

吉林省吉林市人

当时,全国人民都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我父亲在砖瓦厂工作,我母亲在服装厂工作,都加班加点搞生产支援。为了抗美援朝,大家有钱捐钱,有物捐物,还有捐工资、捐奖金的。所有人都加班加点搞生产,把额外的产出捐献给国家。许多人参加生产竞赛,搞发明创造,提高生产力,都是为了能创造更多的财力物力,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为支援国家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石云清 生于1955年

毛丰美干部学校客座教授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战争,全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大家踊跃捐款。上海工商界一次性就捐献了12架飞机。豫剧演员常香玉一个月工资只有15元,却捐献了一架飞机。她带领剧团在半年内演出了168场,最终捐献了“香玉剧社号”飞机。当时的老百姓一听志愿军需要炒面,大江南北炒面香;一听需要参军参战,上千万人报名,东北组织的担架队就有60多万人,全国人民都是抗美援朝的后盾。

郎显坤 生于1973年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党支部副书记

抗美援朝时期,全家总动员拥军,我奶奶是联络员,觉悟很高,每当部队有事需要后方群众支援时,她就挨家挨户地走动张罗,从来不嫌累。河口村是志愿军的渡江点之一,那时村里人都搬出来,把房子空出来给志愿军住,河口村人在国家需要时不计回报无私地付出。

老一辈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个人的成长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他们作为后盾,给了前方志愿军很大的支持。现在的河口村,村民们在茶余饭后望着滔滔江水还会触景生情,大家总会说起那段历史,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现在的河口村村民依然会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多年传承下来的民风仍在延续。

夏纯满 生于1967年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

河口村村民

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常常去鸭绿江断桥上玩儿,看桥墩上的弹痕累累,知道这是敌机给炸的。我们村里有公路桥、铁路桥,还有浮桥,村里的老人们经常讲起抗美援朝的故事。当年许多志愿军都是从河口村过江的,许多军需物资也是从河口村被运送到战场的。全国人民都为抗美援朝捐钱捐物,能把这些物资运输到前线,运送给志愿军战士,这些运输线路也是抗美援朝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