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班长王静彬创“六三制”工作法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还有一条电话线路同样是前线与后方联络的命脉,连接这条生命线的就是安东铁路电话所。

在战争条件下,通信任务繁重,尤其军事物资运输的通知丝毫不能耽搁,这对电话所是个严峻的考验。铁路电话所的电话班长王静彬带领全班人员改进通信业务,逐步研究创造出“六三制”等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铁道部号召全国铁路系统学习她们的工作方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抗美援朝工作。

今年7月7日,在丹东火车站附近的大连铁路电务段丹东通信车间小会议室内,77岁的苏增昌老人讲述了8年前他去探访王静彬的经过。

十多年前,苏增昌从丹东铁路电务段退休后一直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2012年4月,他专程赶赴北京探访了王静彬,“家乡人来看望她,已经79岁的王静彬十分高兴,详细讲述了她的经历。”

1933年5月,王静彬出生于安东市官电街。1947年4月,她在安东第四被服厂当工人,给解放军做被服。1949年2月,到安东铁路电话所任电话员,后任电话班长。她说,当时电话所共有23名女电话员,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其中有4名党员,10名团员。

安东铁路电话所有3个市话台2个长途台,由于整日整夜不间断地忙碌,难免出现差错。怎样才能适应战时需要,最大限度、最快捷地保证铁路运输通信的安全,这一直是王静彬认真思考的问题。

她认识到抗美援朝的通信保障工作单单靠勇敢、靠工作热情和干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把勇敢的精神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严密的工作制度结合起来。

于是,王静彬运用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提出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六三制”:三快、三好、三勤、三不、三正确、三活。由此,王静彬本人创造了万次接通电话无差错的最高纪录,提高了电话所的工作效率,还为战争时的铁路运输带来了巨大效益,为战争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抗美援朝期间,离鸭绿江桥仅三百米左右的铁路电话所,常常面临着敌机轰炸的危险。

1950年11月8日上午,防空警报拉响,敌机来轰炸鸭绿江桥,电话所的小灰楼被震得剧烈颤动,工作房间的天棚墙皮被震得脱落,门窗玻璃四处飞溅,工作台摇摇晃晃。

王静彬带领着电话班的姐妹们冷静沉着地接转往来不断的电话。当听说鸭绿江大桥被炸起火,她安排好电话台的值班人员后,带领其他工友直奔江桥,和抢修队员一起冲进烟雾中灭火。大火扑灭了,王静彬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

1951年,王静彬被授予“在敌机轰炸下坚持工作岗位模范”,荣立大功一次,并被选为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安东铁路电务段电话所被评为东北铁路系统模范电话所。

后来,王静彬被派往沈阳、北京等地学习,成为高级工程师。1988年在北京北方交通大学离休。

词条

“六三制”工作法

三快

快接

市内电话接线5秒,长途台接线7秒;

快送

市内电话送信号一次不超过2秒;

快撤线

市内市外电话撤线8秒,接转时间1分至4分。

三好

态度好,联系好,节约好。

三勤

勤学习,勤问,勤溜线。

三不

不闲谈,不错送电话,不接三股线。

三正确

记录正确,处理正确,应答正确。

三活

灵活运用回线,灵活操纵,灵活执行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