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晋商 扎堆在辽宁做生意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山西会馆正门和钟鼓楼。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海城市博物馆现在使用的院落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山西会馆与近年复建的山东会馆。山西会馆原为关帝庙,在海城做生意的山西商人出资维修后改称山西会馆。如今的山西会馆不仅具有较为珍贵的建筑价值,同时,它还是清朝晋商在海城乃至辽宁和东北进行商贸活动的见证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明间与抱厦结合 这种形式的关帝庙很少见

海城,鞍山市下辖的县级市,辽代时名为“海州”,金代为“澄州”,清代改称“海城”。

在海城市内,有一组被当地人称为关帝庙的古建筑群——山西会馆。这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虽然山门高悬“山西会馆”四个字,但实际上,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建筑院内,矗立着一座关帝庙。

目前,山西会馆连同东侧与之毗邻的山东会馆是海城市博物馆所在地。

据《海城县志》记载,山西会馆前身为关帝庙,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经山西商人投资维修后,改为山西会馆。该建筑群由山门、钟鼓二楼、正殿、后殿组成,南北长83米,东西宽39米,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

山西会馆山门的设计与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这组建筑群的古朴与厚重,精巧与别致。山门两侧为垂花门,分别与山门墙、钟鼓二楼相连。

山门为三楹、单檐、歇山式建筑。正脊上,有砖雕的四条云龙,东西相对,似有腾云驾雾、飞龙在天之势;在四条云龙的中间正面,为一组牡丹图案,阴面为一组“连年有余”图案的砖雕。

钟鼓二楼与山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座建筑的风格一致,均为单檐歇山式。1991年,山门、垂花门、钟鼓二楼进行了全面维修,整个建筑抬高了20厘米,风格样式也基本与历史原貌相符。

穿过山门旁边的垂花门,即进入整个古建筑群的院落之中。绿荫掩映下,高悬“关帝庙”三个字的正殿巍峨伫立,抬头可见。

与一般的建筑样式不同,山西会馆的正殿为三楹悬山式建筑,前有明间,后有抱厦,从侧面来看,这座正殿更像是由两座高低错落的建筑贴合在一起共同组成的。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是北方少见的精品建筑之一。

清朝后期 大批山西商人涌入东北

“如果从研究我国清代建筑风格、雕刻艺术来说,这组古建筑群意义重大。”海城市博物馆副馆长李荣升介绍说,海城市山西会馆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工整,是我省乃至全国山西会馆中较为重要的一处。该建筑具备了硬山、歇山、悬山等我国古代基本的建筑风格,正殿的木雕精美,刻工精细,比较珍贵。

其实,除了建筑价值外,海城的山西会馆一定程度上也是清朝时期晋商在东北进行商贸活动的见证者。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已平,清朝国势渐隆。这一年,海城的关帝庙开始建设。200年后,山西商人出资维修关帝庙,那时的清朝已进入中后期,大批山西商人涌向东北地区经商做生意。

关帝庙改称山西会馆是有着历史背景的。史料记载,随着清朝最终夺取政权,大批八旗兵携带家属以及奴仆随着皇室一并入关南迁,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地区的人口骤减。加之之前明清两军频繁交战,生灵涂炭,原本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出现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出台了“招垦令”,动员全国百姓奔赴东北,垦殖土地。这是山西人进入东北的开端,不过那时候进入东北的山西人多为贫苦百姓。

《龙江述略》记载,随着辽宁乃至东北人口的增多,商业贸易活动逐渐繁盛起来,这时候开始有山西商人进入东北从事商业贸易,“汉民至江省贸易,以山西为最早”。

《晋商史料全览》中说,清朝前期,山西商人在东北主要经商的地方有海拉尔、海州(即海城)和呼伦贝尔,“清朝初年,代州人外出经商者众多……海州……地都有代州人商号”。

而据《山西会馆》一书记载,到了康熙年间,“奉天之海州当时盛产陶瓷与丝绸等特产,且有水路、旱路均畅的交通便利,晋商接踵而来,山西会馆应声而起”。

虽然到了乾隆时期颁布了东北封禁的命令,严禁关内百姓到东北谋生,但这一纸禁令并没有阻挡住敢闯、敢干的山西商人,采参业、典当业、矿业等都是晋商在东北开办的商业业态。

仅以“铁货业”为例。据《晋商史料全览》记载,在山西的阳泉官沟村有一户张家。道光年间,他们在赤峰设立了一家专门经营铁货的商铺,名叫“义和公”,之后又在锦州设立分店“永和公”,再之后,这户晋商在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相继开设分店,统称“永”字号,经营山西特产的铁货。晋商在东北的贸易经营状况,可见一斑。

清朝后期,随着国力衰弱,包括营口、牛庄等地进一步被开放为商埠,晋商在辽宁乃至东北从事贸易的规模达到了鼎盛,不仅人数增多,经营的行业数量也进一步拓展。而随着商业往来活动的规模扩大,晋商票号出现在东北商贸之中,且发展势头迅猛。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海城的山西会馆成为当时晋商的聚集之地。

李荣升告诉记者,虽然在清朝同治年间山西商人将“关帝庙”改称为“山西会馆”,但在1914年,这座古建筑又改称关岳庙;1920年,关帝庙再一次重修,每年春秋两季进行致祭,礼仪与文庙相同。

如今,山西会馆所表现的社会组织与商贸色彩越来越淡,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却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观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