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糊战斗机副油箱创现代战争史奇观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1950年11月上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在抚顺设立了前线运送物资站。大批军需物资从抚顺输送到前线。抚顺人民把前线运送物资站当成支前的“后勤部”,结合爱国增产竞赛运动,积极投入到保证军需物资供应的战斗中。

1951年初,抗美援朝急需大量枪油、炮油等军用油。石油一厂在润滑油车间组成了军用油小组,专门研究试制军用油脂。在全厂工程师会议上,工程技术人员表示,大家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领导下承担的第一项工程,大家只能干好,不能失败。要像前方战士们那样,只有往前冲,不能做逃兵。

那时,全厂资金十分紧张,处处节约开支,冬天全厂职工没发一件棉工作服。为了增加生产,干部和工人平时自动加班加点,星期天照常上班,但谁也没要过加班费。他们还把部队给的装运费以及为兄弟厂运货、修理及劳动等给的费用,都捐献给厂里作为资金收入。在生产中,车间领导、工人都怀着满腔热忱,严格执行工艺配方,精心生产,层层负责把关,切实保证产品质量。由于石油一厂生产的军用油脂质量优良,部队使用效果好,后勤部还给予了表扬。

值得一提的是,抚顺机电厂(现抚顺挖掘机厂)在承担军工任务时,用纸糊的战斗机副油箱,创造了一项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

1950年12月,按照上级要求,抚顺机电厂要生产抗美援朝前线所需要的喷气式战斗机的副油箱,每月需生产2500个。刚开始生产时,用的全是进口铝板,后来铝板供不上,就改用镀锌钢板。再后来,当镀锌钢板也供应不上时,又改用沾锌黑钢板代替。最后,这些材料也全都用完了,国内其他地方也没有这些材料。

全厂职工心急如焚,厂领导发动技术人员、老工人献计献策。一些老工人提出,可以试试中国民间传统的纸造油篓、酒篓的办法,经过反复研究,厂领导大胆决定采用这种办法。大家以钢筋为骨架,以猪血做黏着剂,用纸、精纱布在外面糊上十几层,制造出了纸糊的战斗机副油箱,代替了铝板。

实践证明,这种产品不但成功,而且效果很好。全厂工人昼夜加班,一个月生产了1.2万只纸糊副油箱,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

至今,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只当年使用过的纸糊战斗机副油箱。

除了这些民用工业企业转产军需产品,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骅向记者介绍,抗美援朝期间,辽宁在军工生产方面,主要承担枪炮弹药、各类武器和军用器材的研制、生产、供应和维修等任务。当时的辽宁共有8个主要军工厂,即五一、五二、五三、五六、五七厂、“九办”、空军三厂和五厂。其中五六厂在抚顺,五七厂在辽阳,“九办”在旅大,其他都在沈阳。

沈阳的五二厂(国营七二四厂、东北机器制造厂)负责生产大口径炮弹,主要产品有60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炮弹,此外还仿制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该厂研制火箭炮炮弹和火箭炮各6种,生产出一批炸药包、爆破筒等武器,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

旅大的“九办”后改名为八一工厂、五二三厂。抗美援朝期间,该厂生产了大量火箭筒、迫击炮、冲锋枪和炸药包等武器弹药,其中生产出5种规格的火箭弹及野炮榴弹144万发,装配炸药包8400余箱,每箱24公斤,为抗美援朝作出了重要贡献。

辽阳的五七厂从1950年秋天到1951年秋天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先后恢复了TNT、废酸处理生产线,新建了硝化甘油、硝化棉、胶质炸药、无烟药、二苯胺等生产线。在正式生产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职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向国家提供了1万多吨火药、炸药,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