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的价值

辽宁日报 2020年10月13日

洪兆惠

有专家说,省第十一届艺术节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全省舞台艺术资源的盘点。参评剧目的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省舞台艺术在编剧、导演、舞台美术等方面的人才状况和创作能力。艺术节的集中盘点,让我们在为一批新剧目的涌现而高兴的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更加清醒。艺术节的这个意义,大于艺术节有多少剧目参加演出,推出多少新戏。除此之外,我认为艺术节的价值还体现在,参评的剧目在艺术节之后的存活状况。

艺术节的价值在于艺术的公共性,对于舞台艺术,在于剧目和节目能让更多人看得到。这不只是艺术节期间的事。艺术节之后,有多少剧目能够持续演下去,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又有多少剧目应该打磨成精品,保留下来,成为辽宁戏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这是艺术节价值的一个标志。之所以把剧目演下去、留下来作为艺术节价值的标志,是因为总有一些剧目,甚至包括大制作,随着艺术节的结束它们的生命也便终止。这涉及排戏给谁看的问题。艺术节是辽宁人的节日,艺术节中的戏剧是给观众看的。艺术节期间,我听到一位曾在剧院担任领导的人说,戏一旦进入剧场演出,编剧、导演要坐在剧场最后一排看观众的反应,然后对戏进行修改。给观众排戏,心中才有观众。艺术节中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是艺术节之后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毫无疑问,一部戏能不能持续演下去,首先要看它的艺术品质。好的戏剧作品,本身自带热度。不管是什么题材的戏剧,青春戏剧、英模戏剧还是历史戏剧,是戏就要有“戏”的对抗紧张,戏中的人物就要有作为个体人的自然元素。一部戏自带热度,就是指它有戏,有内在张力;它有人物,它的人物有内在魅力。一些戏不足,人物立不起来,用豪华演出或煽情仪式感来弥补的剧目,看似热烈华丽,却不能真正感召观众。那么,在这届艺术节上参评的二十多个剧目中,哪部戏自带的热度能吸引观众自愿走进剧场?这是看戏时一直纠缠我的问题。

能够演下去的剧目不少,我仅以抚顺市满族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忠魂当歌》和丹东市民族歌舞剧院演出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为例。看了这两部戏后,我觉得它们应该演下去。我说它们应该演下去,是因为这两部戏是历史叙事,题材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忠魂当歌》记述的是抗日英烈孙铭武在家乡清原举旗抗日的事迹,《最可爱的人》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三个安东(今丹东)籍通信兵的故事。从记住历史、抵制遗忘的角度看,这两部戏的演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孙铭武是我家乡的英烈,而在我的家乡,还有多少人知道他?让清原人、抚顺人乃至更多的人观看《忠魂当歌》,从而了解、记住孙铭武,这就是《忠魂当歌》演下去的理由。

客观地讲,它们从剧本到舞台呈现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需要反复打磨,把戏“磨”足,把人物“磨”活。尤其是《最可爱的人》,一定要让全剧在音乐中,使音乐剧更加纯粹。这样,它们才能够演下去。所谓“史中有戏,戏中有史”,这句话道出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中史与戏、戏与史的关系,值得玩味。要实现史中有戏、戏中有史,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戏剧回归戏剧,我们不是在复原历史,而是在创作戏剧。

艺术节结束了,而修改、提高剧目质量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把戏演下去,艺术节的价值才能完满地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