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嘀答嘀答,时针已向2020年末倾斜,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两个五年计划交接处的辽宁再次迎来新的起点。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辽宁,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机遇、再立潮头?是一道必须答好的时代问卷。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影响和制约东北地区发展的“四个短板”,明确要求我们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科学分析了东北地区存在的矛盾和不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反复学,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辽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忠诚是一种情感认同,需要表达出来,不能当成口号喊,关键要看行动、见担当。我们要把总书记关注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把“六项重点工作”一项一项落实好,要把改革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整体,一体践行、立体推进,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深深牵挂和殷殷嘱托,才能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时代答卷。
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遇到体制机制问题不能绕道走,要敢啃硬骨头。对于辽宁而言,这已不是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发展战略问题。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全省“一盘棋”,敢闯敢试、善作善成,让环境和生态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活水之源。
解开“结构方程”,是辽宁建设新工业基地的重要切口。加快结构调整,必须发挥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而创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多个环节共同发力,既要有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也要有制度环境的“软件”保障,要革除体制机制积弊,打通科技向经济赋能的通道,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结构调整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经济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平衡发展、内外联动、和谐共生。辽宁各地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存在差异,不能一种药治所有病,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区域、城乡要携手共进,产业内部也需“软”“硬”结合。还要利用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向北、向西、向东开放的多篇文章,积极推动资本技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社会发展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才是最终“阅卷人”。全面振兴,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让人民群众有参与感、成就感,更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将“小我”融入“大我”,人人、时时、处处都展现出真抓实干的生动画面,就一定能开创振兴发展的宏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