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平来沈与读者分享创作体会

“人民认可是我写作的着眼点”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9日

本报记者 赵乃林

《生死守护》是作家张平的长篇新作。9月初,这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凭此作品获得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9月26日,张平携《生死守护》来到沈阳,参加由省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作家出版社、北方图书城共同主办的读者见面会,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生死守护》今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秉承了张平一以贯之的反腐倡廉主题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创作的聚焦点投放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脚下这片热土上。一个市政工程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由暗地里推到明面上,让各方矛盾突如其来地空前激化,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读张平的作品,总能被他笔下的真实所触动,这种真实带来的冲击力,既惊心动魄又悲壮激荡。他告诉记者,《生死守护》写得十分艰难,想好的故事和细节,不断地被修改、被否定。有时候,好几天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心之所向,情之所至,连自己也没预料到,故事的严酷和人物的悲壮,会如此的激越和令人震颤。这部作品塑造了舍生忘死守护人民利益的群像,这是整部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

张平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主要作品有《祭妻》《姐姐》《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重新生活》等。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数十项重要文学奖项。

记者问:“结合您多年的写作经验,您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写作的关键点在哪里?”张平答:“人民认可是我写作的着眼点。现实题材中的人民性写作,必须是接地气的,必须是人民乐于接受和认可的。因此,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灵魂和生命线首先是真实,最终也只能是真实。”

采访中,张平说:“作为一个作家,你的生活属性必然决定着你作品的属性,你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也就必然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他认为,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现实题材小说的写作一定要植根生活,紧跟时代。譬如,城市建设中很多基础性工程,几乎是在农民工的努力之下完成的,文学应该描写这个群体。张平说,作家决不可远离时代和人民,自己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