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我省十五个省级贫困县摘帽,一千七百九十一个贫困村销号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全省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锐意进取,勇毅前行,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今起,本报推出“走过‘十三五’ 开启新征程”系列报道,回望砥砺奋进的五年,全面梳理“十三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各领域振兴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满怀信心地迎接“十四五”的到来。

房顶换了琉璃瓦,旧木窗变成塑钢窗,墙壁也粉刷一新……今年,朝阳凌源市翟杖子村建档立卡户王宝成的家大变样。曾经一个“穷”字,让他低头走路,靠着金融扶贫养牛的好政策,他的日子终于“牛”气起来了。

发生在王宝成身上苦尽甘来的故事,是我省脱贫攻坚“真脱贫、脱真贫”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初步完成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任务。截至目前,我省已实现15个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1791个贫困村销号退出,仅剩的1.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现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成绩单的背后,是精确的“制度密码”。五年来,我省相继出台《辽宁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辽宁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构建起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四梁八柱”。严格执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我省将任务层层分解,让政策举措精准落实。

脱贫不脱贫,关键看支部。实现所有行政村驻地帮扶全覆盖,我省高标准选派的1.2万名派驻乡村干部和5700名驻村工作队员,成为脱贫攻坚一线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我省出台了相关规定,推动各地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夯实基层组织,筑牢基础堡垒,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十三五”期间,我省根据贫困地区、贫困户致贫原因,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在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上大胆尝试,积极发展以“龙头企业+贫困户”“特色农业+贫困户”“党支部+N”等产业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双赢”路子。(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