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核心提示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概括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充分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及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是我们当代人的重要责任。
伟大抗战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0世纪30年代初,法西斯扩张与反法西斯斗争开始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抗战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所遭受的伤害超过了近代任何一次列强侵华战争,自甲午战争以来就面临的“亡国灭种”危机更为深重。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然而,九一八事变带来深重国难的同时也促成中华儿女奋起救国,他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投身抗战洪流的义勇志士,以不甘当亡国奴的怒吼和血肉筑长城的行动,谱写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不朽篇章。在“九一八”之夜就率众走上抗战道路的东北义勇军第一人高鹏振当月就组建起“镇北军”,且创作了《誓词歌》以言志,该军歌率先发出“起来!起来!”的时代呼喊。1931年10月,在抚顺起兵的孙铭武兄弟组建起血盟救国军,他们在《义勇军歌》中发出“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等铿锵誓言。白山黑水之间,“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成为一道普遍的抗战动员令,“前进!前进!奋勇前进!”饱含义无反顾的无畏与决绝。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中华儿女以投身抗战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无愧于历史的选择。抗日战争与历次反帝反封建斗争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华民族已经从近代以来的沉沦涣散走向了全面觉醒和空前团结,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而实现了空前的人心凝聚和精神提振,并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序幕。
伟大抗战精神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凝结为永恒符号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己任。面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站到抗战前沿,1931年9月19日即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该宣言不仅是中国抗战史而且是世界史上第一篇反法西斯战争宣言,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引领中国抗战的“法理依据”。其后,加强“党的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和推动“统一战线”,一直是相辅相成贯穿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全过程的重要理念和持续实践。《义勇军进行曲》是集中反映这些思想和行动的文化作品,也是中国伟大抗战精神的集中表达。
艺术源于实践,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艺术。1935年,当田汉和聂耳创作剧本《凤凰的再生》(即《风云儿女》)并为其撰写主题歌词的时候,“起来”“不做亡国奴”“万众一心”“前进”等已成为中国大地最醒目的共同标识。他们将其浓缩在《义勇军进行曲》里,铸成永恒的精神符号。《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14年抗战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越文艺范畴,它激活了中华文明中最有生命力的血脉,唤醒每一颗中国心,激励中华儿女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节烈永芬芳”的佳话。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迅速唱响国内外,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硝烟中团结全民族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精神纽带,从而“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经受住了考验,终于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向心力的政党。中国抗战是全民族众志成城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凭借伟大抗战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
伟大抗战精神于中国近代反侵略过程中诞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中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究其根本,伟大抗战精神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大义。因此,《义勇军进行曲》 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无论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还是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当代,它都是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发挥着培根铸魂的作用。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要涵养斗争意志,而且要锤炼斗争本领,不断增强战胜风险挑战的底气和能力。过去,中华儿女已经用实际行动作出深刻的诠释:回望近年来我们成功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每一个胜利背后都有伟大抗战精神的支撑。今天,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我们又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人民又一次筑起了“血肉长城”。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又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无比需要秉持抗战中锻造的坚强信念,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实实在在的本领和强大的民族团结与自信筑牢新时代的家国长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坚持“万众一心”筑长城,乘风破浪“前进!进!”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