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刘克老人早早就在院子里等着,十分热情。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老人虽然行动不便,脸上的笑容却从没消失过,她亲切地对每位客人嘘寒问暖。很难想象,如此乐观开朗的刘克老人曾经经历过战争与生活的磨难。1964年10月,她与丈夫转业到了沈阳。1965年4月8日,丈夫因突发脑出血去世,留下了她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刘克悲痛欲绝,却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养家的重任,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医护人员
入朝时间
1951年末
人员数量
东北地区战勤医院
医务人员6359人
提示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不像战士那样与敌人刀枪相对,但他们却像战士那样守护着英雄们的生命,救治那些战场上受了伤甚至生命垂危的将士。
21岁从医科大学毕业就入朝的实习军医徐福绵、经历多次战地护理的护士刘克……在战地,他们克服困难,全力救治受伤的将士,一次次将英雄们的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用行动践行着医者使命。
去前线路上入了党
在去往朝鲜的行军途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新义州到前线,他艰难跋涉了两个月;自己设计并指挥工兵,一个月组建成地下手术室……91岁的徐福绵,回忆70年前那段战火硝烟中的战斗历程,依然充满激情。
徐福绵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军区第七陆军医院,任实习军医。1951年1月,第七陆军医院接到命令,全员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随部队来到安东市(现丹东),接着,又乘坐专列进入朝鲜新义州。
为了尽快赶往前线,医院院长动员大家轻装前进。由于没有防空经验,在行进过程中,他们频频遭遇美机的扫射和轰炸。躲在壕沟里,徐福绵多次与子弹擦肩而过,感觉到危险后,他跑到山上隐蔽起来。轰炸结束后,他才发现自己躲避的壕沟到处都是弹坑,很庆幸自己能躲过一劫。可是轰炸时,有一辆马车的马受了惊,拉着车就往相反的方向跑,车上全是医疗器械,队长派徐福绵前去追赶,他临危不惧,完成了这项任务。
在去前线途中,有一次,徐福绵带着急救包赶往敌机轰炸现场,发现男护士张学政受重伤。他立即进行了抢救手术,精心看护了一天,张学政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行军途中,徐福绵不畏艰险,英勇救人,表现突出,立小功一次。4月10日,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地取材创造条件进行手术
部队终于到达了前线指定地点——德洞,德洞位于三八线附近。
徐福绵还记得,大家刚刚落脚,后勤部的汽车就运来了药品和物资,大家紧急卸车往山洞里搬运。就在这时,美军飞机又来轰炸,大家赶紧进入山洞躲避。等飞机走了,出来一看,他眼前的村庄,到处是断壁残垣。
志愿军后勤部命令在这里成立二十九兵站医院,徐福绵任手术组组长。时间紧迫,当晚就得接收伤员。徐福绵却犯了愁:没有房子,手术在哪儿进行?怎么安置伤员?
仅剩的一处房子被医疗队收拾成了临时手术室。他就地想办法,把门板拆了下来,用箱子垫起来就是手术台;上面点汽油灯,充当照明灯;护士们用白布蒙上墙,防止灰尘掉落,保证手术室的卫生。
问题重重,消毒成了又一个难题。徐福绵发现朝鲜人蒸食物用的大锅、大盆适合用来消毒。大锅是平底儿的,大盆有点儿类似于蒸屉,底下带眼儿。他给记者讲解细节:“把手术包往大盆里一放,往锅里加水,底下烧火,通过蒸汽消毒,一般蒸两个小时,手术包就算无菌了。”
就是在这些临时搭建的手术室里,医疗小组收治第四、五次战役中的伤员。白天,医疗队员在山上防空洞里躲飞机,天一黑,就赶紧下来,洗手消毒,在手术室里等着伤员,做手术。
一个月修建十字形地下手术室
当记者问起一晚上做多少个手术时,徐福绵说:“有的大手术一个就得三四个小时,没有大手术的日子,一晚上最少也得做五六个小时的手术。”
徐福绵是手术组的组长,伤员来了之后,外面的医生和护士先包扎处理,只有重伤员才需要徐福绵进行手术。这些重伤员基本上都是四肢、胸腹部等大面积的炸伤,往往失血过多,需要输血后才能手术。
为了救治伤员,医疗队常常动员战士们献血,徐福绵自己也多次献血。他们把这些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的重伤员,先通过汽车,再用火车转运,移送回国内养伤。徐福绵说:“当时往前线运送物资、弹药的汽车司机,必须到战地医院来接伤员。”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医疗队随部队来到另一个阵地,挖防空洞,建成了十五大站医院,分内科、外科。
为了更好地进行手术,徐福绵还自己设计并指挥工兵修建了一个地下手术室。这个地下手术室是十字形的,4个房间,中间有个大厅,特制了自来水箱,类似于现代的洗手设备,方便手术使用。工兵不分昼夜地施工,仅用了一个月,地下手术室就建成了。
提起这个自创的地下手术室,徐福绵特别自豪:“这个手术室是我的骄傲,志愿军后勤部领导曾去参观过,提出表扬。”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徐福绵抢救过许多危重伤员,他的高超医术赢得了战友们的信任。
回忆中,他记得更多的是战场上战友们惨烈的牺牲、长途跋涉的艰辛、成功救活伤员的喜悦。他也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后,徐福绵下定决心,好好为人民服务。在此后漫长的从医生涯中,徐福绵一直特别勤勉,极少回家休息,高超的医术救活了无数病患,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