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并不是志愿军战士,只是一群普通人,年纪轻轻奔赴战场,在枪林弹雨间抢救伤员,修筑工事,搬运粮食,他们甚至没有发射过一颗子弹,但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采访民工支队有很多令记者感动的地方,他们如今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很多人甚至很少提及当年的事情,但他们难忘那段岁月,更敬佩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我们敬佩这些支前民工的勇气,他们也一样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队伍。
支前民工
开始组建
1950年10月
入朝人数
东北地区70余万人组成大车队和担架队
提示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派往朝鲜战场大批支前民工,为志愿军提供各种战勤服务。在各地派出的支前民工队中,本溪地区的民工队显得尤为突出。由于距离抗美援朝“交通大动脉”的丹东最近,本溪地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负起了更多的使命。
有数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本溪地区共派出赴朝民工20504人、担架142副、各种车辆619台、骡马1319匹。在关系着万千战士生命的补给线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本溪民工队队员,用双手和肩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上前线追着队伍跑
94岁的宋庆田是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台山村村民。在记者采访当天,宋庆田的亲家尤忠文刚好来他家串门。70年前,两人都曾是本溪民工队的队员,用宋庆田的话说“是名副其实的‘战友’”!
1950年11月,本溪县组成了一支2581人的民工支队,下设5个大队,15个中队,121个小队,浩浩荡荡地开赴朝鲜战场。宋庆田和尤忠文就是第一批赴朝民工支队的一员。
“那年,我22岁,他19岁。”宋庆田指着尤忠文告诉记者,“当时动员大会开完,大家就报名。他没被选上,因为年纪小,身体也不好。后来我们出发了,他自己又追上来。”
说到自己追民工队的想法,尤忠文说:“就想上前线作点贡献。”
“当时我们是分成两部分入朝的。一、二、三大队一共1158人,在1950年11月20日晚上从宽甸浮桥过江入朝;另一部分四、五大队,在1951年1月初和我们在定州会合。”尤忠文说。
谈起初到朝鲜的场景,两人都记忆犹新,“到朝鲜第一天晚上,队伍没到朔州,就在山上隐蔽。行军时,怕被敌人飞机发现,我们都是白天在防空洞、山洞里隐蔽,晚上走。那时候每个人都背着一个小面袋,里面装着炒面,饿了就舔一口,但是不敢多吃,因为这都是留着救命的,饿到不行才能吃。”宋庆田说。
只能人等车,不能车等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东北地区的民工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火车和汽车倒运装卸物资。除了随军的部分队员,大部分本溪民工队队员在朝鲜战场主要活动区域就是在西浦地区。这里是战场最重要的物资中转站,火车将物资运送到这里,再分别由汽车、马车运送到前线战场。这里需要大量装卸车人员。
“穿过清川江,在间里和西浦40公里距离有两个车站,本溪地区的民工队大部分都在这里执行任务。我们小队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装卸车,50公斤的面袋子,150公斤的大炮弹药,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12个人负责卸一个火车皮。”尤忠文说,“基本工作流程就是前装后卸,前面来汽车,我们把东西给装上去;后面来火车,我们把东西给卸下来。当时有个原则:只能人等车,不能车等人。”
在朝鲜半年多的时间,本溪民工队创造了“平均每2分钟装一汽车,每30分钟卸一火车”的奇迹!
作为敌人“重点轰炸”的地区,宋庆田和尤忠文见到最多的,就是敌机和炸弹“三班倒”的轰炸,“物资经常被炸毁,看着都心疼。”
民工队的队员除了要面对敌人危险的炸弹,还要面对艰苦的生活。“食宿都很困难,我们每个人自带行李,基本都睡在隐蔽工事里,铺上点稻草。”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很多人在回国后留下了后遗症。
藏物资躲炸弹都是“技术活”
如今,穆连臣已年过90岁,住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赵堡村。1950年,刚刚22岁的他成为本溪民工队担架队的一员,走上了朝鲜战场。
“那时候6个人一副担架,替换着抬,抬粮食、衣服、汽油。汽油桶没办法抬,就几个人用手推着滚,几乎每个人都曾因为运汽油桶冻伤了手。”穆连臣这样告诉记者。
刚到朝鲜时看见敌机,轰隆隆的炸弹扔下来把穆连臣吓坏了,他说,“敌机来了我们会有信号枪,一般响三枪:第一枪告诉大家开始隐蔽,第二枪是警告,第三枪就表示危险。”穆连臣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记忆很深的场景:有一次在执行任务时,敌机来轰炸,刚好炸到他面前的一棵树,“我记得是一棵很高大的松树,一下子烧起来,我当时吓得一动不敢动。”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有了经验,“每五尺挖一个隐蔽坑,敌机来轰炸,我们就躲到坑里。”穆连臣说。
轰炸频繁,物资也常常被炸毁,民工队队员们除了要和飞机比速度,时常还需要把物资藏起来。“我们经常找松树枝等把物资盖起来,藏到山洞里、树林里。”当时,凡是有树林的平地,几乎都堆放着经过伪装的物资。
除了伪装,还要防止物资发霉,“大家经常趁着天黑给物资倒垛,地上垫好防水的垛底,上面盖上苫布。”
1951年,穆连臣所在的小队在朝鲜度过第一个新年,他记得:“当时小队分到了一头猪,还给了点白面,那顿饭吃得可真香。”
全县民工队355人立功受奖
除了装卸物资,民工队还需要担负其他任务:运送伤员、修桥、挖山洞、挖汽车隐蔽部、打扫战场等。
本溪满族自治县田师傅镇大堡村村民段福成已经89岁了,如今生活在本溪县光荣院里。当年,他参加了民工队,主要任务是在朝鲜新义州地区运送伤员。
“我们主要负责运送伤员,经常晚上坐上汽车,一直开,也不知道开多远,如果发现敌人发射信号弹,车就停下,等安全了再走。”段福成向记者这样讲述,当时每位民工都背着粮食袋、咸菜,有的还背着锅,“一仗打下来,抬伤员照顾伤员,倒水喂饭,还负责清理战场,累得话都说不出来。”
和段福成一起生活在光荣院的本溪民工队队员,还有91岁的张俊生。在朝鲜战场的那段生活他仍记忆犹新:“没地方睡觉,大家就挤在朝鲜老乡家,三五间屋子住不下那么多人,就排队进屋,有时候干脆睡到雪地里。为了防止敌人对物资搞破坏,要经常派人站岗放哨,有时也负责挖战壕。我记得当时领导还告诉我们,要挖得又深又窄,才不会被敌人飞机扫射到。没油灯就拿敌人剩下的罐头盒做,很多人营养不良。但并没有人后悔来朝鲜,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必须完成。”
因为表现突出,张俊生立了三等功。
1951年冬,本溪县民工队胜利地完成了祖国交给的重任,回到家乡。全县民工队有1个大队、3个中队、11个小队获得团体荣誉,355人立功受奖。
1951年国庆节,本溪民工队的支前民工关文德作为优秀代表和其他志愿军战士组成了99人的英模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