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上那些特殊的“兵”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7日

观察员黄玉普:练就“火眼金睛”

92岁的黄玉普最珍惜的是在战场上获得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奖章。

这位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告诉记者,对他来说,这些荣誉和生命一样宝贵,因为它们真切地记录着那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1950年10月,刚刚参加完解放云南省战役,黄玉普就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我当时是在38军114师341团团部指挥所担任阵地观察员。”黄玉普说,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侦察敌军的坦克和汽车动向。

阵地观察员不仅要眼神好,而且要反应机敏,能够随机应变。

有一次,天刚亮,正在潜伏观察的黄玉普忽然发现有20多辆敌军坦克正向阵地开来,“我马上向领导汇报了情况。”黄玉普说,自己当时拿着望远镜看见战友英勇战斗,击退敌人最终保住阵地,心里激动万分。

在14个月的时间里,黄玉普身背6公斤重的无线电话机,不怕危险,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侦察。部队根据他提供的情报,及时作出战斗部署,打了许多大胜仗。

因为勇敢机智,时任38军114师师长的宋文洪十分器重黄玉普,“有一次,宋师长让我找连长研究作战计划,当时下着大雪,师长就把战靴脱下来让我穿。他还教我如何跟敌人拼刺刀。”黄玉普回忆道。

在第四次战役中,黄玉普所在部队遭遇敌人轰炸,“我们全连最后只剩下我和另一个战友两个人,我被埋在土里,被救出来后留下头疼的后遗症。”黄玉普说,现在他一年四季都得戴着帽子,不然就会头疼。

“在朝鲜作战,我们经常要长途行军,山谷里都没有路,我们就用脚蹚出路来。天下大雨,路很滑,一不小心就会掉到山涧里。”黄玉普说,很多战友就是这样牺牲的。

“过江时穿着棉衣,上岸后把衣服拧一拧又得穿上。”他说,有一次,在战斗中他的右胳膊受伤感染,差点截肢,最后找到村里一位老奶奶治疗后才好起来。

为了躲避敌人轰炸,黄玉普和战友们时常要在积水的山洞里过夜,没吃没喝也是经常事,他说:“渴了吃口雪,饿了就吃草根,没吃的就饿着。”就这样,黄玉普在朝鲜战场一直战斗到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黄玉普当时所在团选出5位立过功的代表,参加中央代表慰问团慰问志愿军活动,黄玉普就是其中之一。他回忆说:“我记得当时去了沈阳工人俱乐部,还看了梅兰芳老师表演的京剧,特别开心。”

70年过去了,黄玉普总会想起当年牺牲的那些战友,他说:“我为他们感到光荣,我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忘记当年战场上牺牲的那些英烈。”

陆空联络员张云江:背红色布板

在朝鲜战场浩浩荡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中,人们总会发现一些背着红色布板的战士穿插在其中。他们就是志愿军战士口中常说的“陆空联络员”,张云江是其中一员。

张云江出生于1932年,曾是50军150师450团的一名步兵。1950年10月,张云江随部队秘密过江奔赴朝鲜,“我们当时的这个陆空联络班一共有6个人,我是班长。”每名陆空联络员身上都背着一个红色的布板,他们的工作就是用布板摆出各种“符号”和飞行员沟通,指挥行动。

张云江回忆说,当时部队刚过江进入朝鲜,还没到45公里就遭遇了敌人,“敌人的装备比我们精良,我们当时被告知不能轻易对战,要绕小路到敌人身后,进行突袭。”张云江告诉记者,每次打完仗,很多战士都背着两三杆枪,“是缴获敌人的,但大多是打完枪里剩下的子弹就把枪扔了,那些枪的子弹和咱们的不一样。”

词条

探照灯兵部队

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121团

1950年组建

1951年又先后组建5个探照灯团

从1951年12月起先后有1个团5个营2个连赴朝参战

第一批入朝作战的 探照灯第101团1营、2营

在5个多月的作战过程中先后配合空军、高射炮兵

击落敌机9架

击伤12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