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赫荣彬小葫芦上烙出大画作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本报记者 王卢莎

“葫芦烙画历史悠久,多少年来得到众人的喜爱。”丹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画技艺”传承人赫荣彬感叹道,20多年来,她醉心于在小葫芦上烙画创作,就是希望能将自己的手艺和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

今年53岁的赫荣彬自小跟随家人学习书法、绘画。她的太姥爷一辈便以桃核雕刻和葫芦烙画为生,走街串巷挑担售卖。赫荣彬的姥姥、母亲和舅舅等都热衷此技。浓厚的艺术氛围影响着她,每次看到家人烙画或雕刻桃核,她都会凑上去看看门道。

葫芦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电烙笔在葫芦上烫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葫芦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烙画前,先要精心用铅笔将图案绘制到葫芦表面,再用连接着变温器的电烙笔烙烫需要“填色”的区域,使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焦黑、焦黄色,下手稍不留神,作品即告失败。

20多年来,赫荣彬烙坏的葫芦不计其数,而起初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掌握绘图比例,“在纸面上画正圆形,它就是圆。而在葫芦表面呈现正圆形,实际画上去的却是扁圆。”赫荣彬告诉记者,烙画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图案和颜色,力度和温度是关键,不同温度和力度,烙出的效果截然不同。有一次,几位朋友和赫荣彬聊天,提到他们在手里把玩葫芦,时间久了,葫芦表面颜色变深,烙画颜色模糊不清,觉得挺遗憾。为此,赫荣彬开始尝试将雕刻与烙画技艺结合起来,先以雕刻机将图案线条刻入表皮,再于其中填充烙画,将图案“围”起来,并且将原本烙烫的颜色加深。这样,无论是作摆件,还是盘玩,都不影响观感,保存起来也更长久。还有不少人喜爱色彩斑斓的图案,赫荣彬又尝试在烙画表面上色,创作了一批彩色葫芦烙画作品。

现在,赫荣彬最大的焦虑就是后继无人的问题。如今,女儿在她的教导下开始学习草图绘制。赫荣彬说,自己十分期待女儿将来能够有志于葫芦烙画技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