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规划布局创新 业态产业管理升级

四百年中街迎蝶变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中街步行街上商厦林立。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郑磊摄

本报记者 陶 阳

核心提示

在中街改造接近尾声时,“嘎钟哥”“哈鼓妹”“小凤天”三个卡通形象出现在沈城的街头巷尾,并通过网络与亿万网友“见面”。它们极具地方特色的名字,蕴藏着沈阳乃至东北人民引以为傲的文化标识,从中不难找出这样的符号:保护传承、思想解放、文化自信、创新飞跃。

这是沈阳市沈河区在三年中街大改造中坚持的核心要义,更是沈河区践行新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激活消费潜能、拉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关键词。

创新思路、创新规划、创新布局,一条街的复兴世人瞩目;业态升级、产业升级、管理升级,一座城的繁华值得期待。

腾笼换鸟 传统商街的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改造,引导和推动整条街商业业态和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位于沈阳“盛京皇城”的中街,具有400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商业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内地最长的商业步行街,素有“东北第一美街”的美誉。区域内商厦林立,加之周边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历史文化遗存,中街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和旅游胜地,也是沈阳市、辽宁省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然而,近年来和很多中心城区传统商业街一样,中街地区交通拥挤、设施陈旧、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显现出来,电子商务的崛起更是给中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商业街一定要改!而怎么改才能再现繁华?这个问题引来众多关注和思考。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研究员陈丽芬认为,“通过建设高品位步行街,扩大有效供给,促进供需适配,减少消费外流,有利于研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引领新消费,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稳定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主动力的作用。”

随着需求层次与购买力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数量型、生存型、温饱型向质量型、发展型、享受型转变,而传统商贸业已经无法满足这种消费需求。这就需要从供给侧方向来改造,并通过改造引导和推动整条街商业业态和经营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沈河区上下这样共识。

答案不谋而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年12月,沈阳中街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代表,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重庆解放碑、南京夫子庙等11条步行街被商务部列为首批国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

2019年11月,盛京皇城文化旅游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基于此,沈阳市委、市政府将中街步行街改造提升作为全市重点工程,集市、区之合力,全力推进中街改造提升。

按照国家要求和省市部署,沈河区突出“文化赋能”,实施“文化+”战略,强化“产业链”思维,通过对中街沿街建筑进行历史风貌和文化修缮,规划布局文化景观小品,引入新兴业态,打造头条和官局子胡同特色文化街区等举措推动“腾笼换鸟”,实现文商旅融合发展,建设传统商业与时尚体验、生活消费与旅游购物、文化创意和高端服务相融合的城市现代商业展示区。

筑巢引凤 着眼未来的一个“样板工程”

对中街的改造,不搞盲目创新,更不是拆掉重建,而是综合保护和利用。

“中街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改造,这次要更加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和跨越性,让中街改造成为沈阳实现现代服务业突破的标杆性项目!”文化学者冯述说。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从被确定为全国试点时起,沈河区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反复调研、论证、修改方案,让改造成为筑巢引凤的样板工程。

在钟鼓楼要不要复建、怎么重现的问题上,政府、商户、学者、群众代表等各执一词,前前后后成形的就有六套方案,但一直没达成一致。最后,大家决定,与其当下强硬上马,不如留待未来有更好的方案时再执行。

把一条什么样的街留给后人?具体点位的改造意见可以有不同,但关于此次改造的大方向,沈河区上下早已达成共识:不搞短期规划、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盲目创新,更不是拆掉重建,而是综合保护和利用。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与规划后期的拾遗补阙,沈河区强化顶层设计,依托《盛京皇城城市设计方案》总体规划,制定了23个相关规划设计,包括《中街路概念设计方案》《中街商业业态升级规划》《中街空间活化和消费升级项目策划方案》,以及对标打造国家级步行街千分制考核标准,完成《中街路地面铺装及城市小品施工图设计》《中街路立面方案和亮化设计》《官局子等7条特色胡同概念设计》。

“样板工程”“标杆工程”不是“花拳绣腿”。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沈河区细化《2020年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实施项目表》,制定12张鱼骨图。市、区工作专班每周至少调度2次,及时查堵点、找漏点、攻难点,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质量。目前,总投资6.35亿元的七大类12个项目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和其他商业街区相比,中街最大的优势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尊重历史才能传承文化,中街改造突出清文化主题风格,对3.3万平方米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装,对主街28栋建筑总计78个商家外立面实施改造,追求最大限度地与历史相似,与文化贴近。“地面的石砖有10厘米厚,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不是大材小用,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百年工程。”沈河区相关负责人说。

传承文化和追逐时尚并不相悖。沈河区立足文商旅一体化的特色,以“日观光+夜经济”为突破口,对71栋建筑进行灯光亮化,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夜景观,将吸引夜间客流,促进街区消费。

凤凰涅槃 创新理念下的一条发展之路

中街的本质是“市”,要把这条街还给商业,还给商家。

中街是历史的,也是时尚的;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是大众的,也是精致的;是线下的,也是线上的。但,中街的本质是“市”。

中街是根据“前朝后市”的规划兴建并发展起来的,不论怎么改造和提升,商业街的这个“商”都应该摆在前面。沈河区谋求中街的下一步发展思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这条街还给商业,还给商家。

如何在“硬”改造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街“商”的吸引力,实现“软”升级?沈河区的思路是:突破传统商业模式,突出引进多元业态,推动产业升级、营销升级、智慧升级。

产业升级已经启动。投资1.3亿元的益田假日改造升级项目,重点发展餐饮、百货、体验类文化、美术和娱乐业态;投资1.6亿元的盛京龙城改造升级项目,打造集餐饮、文化和体验类娱乐业态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投资1.3亿元的中央里文化产业园项目,人们可以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荟兰戏台”听戏,可以在“青春集散地”体验国际潮流,可以在“旮旯院”选购满族文化伴手礼……

网络、智慧、大数据,是改变单一商业模式的突破口。沈河区依托故宫、大帅府两大文化IP,在中街步行街上复制“大政殿”和“十王亭”,打造网红街区,开展直播带货,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出“手机游中街”APP,“嘎钟哥”和“哈鼓妹”陪您逛中街。

李斌是沈阳荟华楼珠宝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在中街奋斗了42年。当人们都以为他会尽享退休悠闲生活的时候,他却宣布联合中街多个商家,投入1.4亿元,参与到中街头条胡同和官局子胡同改造项目中。他说:“‘政府一家独大’的思维变成了‘小政府大社会’,把中街交给商户,我们做生意有信心,有劲头!”

在中街改造提升过程中,沈河区坚持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化投资,突出群策群力,广大群众和商户支持配合,管理机构、运营机构和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攻坚。

为长久发挥商户的能动作用,有效聚合政府、智库、社会和商家等各方面资源,沈河区组建盛京皇城文商旅产业联盟,成立沈阳盛京皇城文化旅游区综合发展理事会,构建“政府+咨询机构”的外脑支撑体系、“政府+文化团体”的实施助推体系、“政府+平台公司”的运营管理体系、“政府+商会”的沟通保障体系,实现管理与智力、财力的广泛聚合和裂变放大。

在改造后的一座老建筑上,一只金凤凰从层层广告牌后显现出来。这是中街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亮点,象征着中街的涅槃重生、展翅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