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能不能紧扣群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把惠及民生的好事办好,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既是对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检验,又是对其群众工作本领的考验。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湖南考察时的这一重要论述,既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鲜明品格、政治本色,也是针对当前为民服务存在的问题,对党员干部的殷殷嘱托和郑重告诫,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指导性。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深入群众,了解普通群众的生存状态,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真切感受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一个地方,如果党员干部经常深入群众、解决问题,民风就好,民心就顺;反之,群众意见就大,就不满意。坚持沉到基层、融入群众、打成一片,多问问人民群众最需要什么、最烦恼什么,真切体会百姓生活的喜忧,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盼在何处、难在何处,找准为民服务的切入点、结合点,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干的活出的力,群众才会接受和认可。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有没有把百姓放在心中,就要看有没有切实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就要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从困难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责任感去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切实解决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当前,尤其要高度关注因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导致生活受到影响的困难群体,强化其基本生活保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标准体现工作导向,反映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这些都需要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成色。无论是制定政策、新上项目,还是考核评价、兑现奖惩,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群众的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经常看一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要改进,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才能使工作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