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脱贫“责任链” 打造增收“助推器” 密织兜底“保障网”

大连合力攻坚确保低收入村摘帽奔小康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3日

本报记者 杨少明

近日,当庄河市长岭镇大华村“低收入村”帽子被宣布摘掉时,多少年不曾流过泪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德哭了。

大华村,地偏、土瘠,“穷根子”深,是大连市128个低收入村中最后15个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如今,240多个大棚星布全村,成了村民稳定增收的钱袋子。“建大棚给补贴,贷款给贴息,帮扶单位给资金,再不脱贫丢人,俺们干劲越来越足。”王文德的话代表了很多低收入村人的心声。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市上下凝神聚力,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28个低收入村退出等目标任务,精准施策,逐村攻坚,扎实推进脱贫各项工作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构建“责任链”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大连市始终将脱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重点民生工程来抓。特别是2016年以来,进一步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靠前指挥,亲自督导。按照部署,全市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各部门合力推进、工作队驻村指导、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脱贫攻坚高质量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结合市情,大连出台了《关于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确定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128个低收入村全部退出;确保全市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实现低保兜底。发展相对落后的128个低收入村就此被确定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大连市设定了“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以上”“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覆盖”“村屯、屯屯通油路比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以上”等10项量化指标,作为低收入村摘帽退出的必要条件,并制定低收入村申请、民主议定、乡镇审核、乡村公示、行业部门验收、县级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认定等一套严格程序,确保低收入村真实退出。

目标明,任务重,共推动。大连明确26个牵头部门和51个责任部门的职责分工,指导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一套“党政同抓、分工负责、全面推进、考评问效、有序退出”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市直部门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台账,派驻驻村工作队,编制攻坚方案,规划脱贫时间表,选派定点帮扶单位,建立激励考核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夯实了扶贫帮村工作基础。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大连市实施“村屯筑垒”工程,选派1000多名素质高、懂经济、有经验的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得到迅速提升,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引擎”。仅2019年,以选派干部为核心的基层党支部就引进或培育产业项目569个,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2.2亿元;引进合作企业166家,引入企业投资金额4.1亿元。

发展长效产业增强贫困村“造血”机能

家近边有个像样的企业,有班上,有钱赚,这是曾经的低收入村、庄河市鞍子山乡金山村村民李金凤多年来的梦想。她的这个愿望在今年得以实现。

如今身为“扶贫车间”大连金柞服饰有限公司职工的李金凤开心地说:“干农活、照顾家、上班都能兼顾,月工资4000多元,上哪找这样的机会?”

打造“扶贫车间”,重点吸纳贫困家庭村民进厂,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是大连市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多地乡村,“扶贫车间”已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是必由之路。大连因地制宜,积极总结扶贫模式,推出“扶贫车间”、土地股份合作、“党建+电商”“政府+协会+基地+农户”“金融+集体+农户”等十大产业扶贫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明方向、增动能。

为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在低收入村落地见效,大连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亿元,并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其他类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与产业扶持资金整合使用,进一步加强了产业扶持项目的资金规模。同时,积极协调各部门积极制定政策向低收入村倾斜,在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等产业基础设施以及智力扶贫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扶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2016年至2020年使用扶贫资金发展产业项目145项。128个低收入村,村村皆已形成长效产业,各村“造血”机能持续提升,数万农户直接受益。目前,所有低收入村实现提前摘帽。

盯难点补短板做好兜底保障

住了近40年的泥墙破屋变成了砖混新房,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新农村低保户王家强的脸上掩饰不住笑意:“政府替俺新砌了3间房,再不怕雨天了,以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眼下,在全市农村,大连正加紧对552户像王家强家这样的危房进行改造。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确保农民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均有保障,是对脱贫攻坚成效的根本要求。大连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难点、短板,精准施策,确保“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全保障。

对农村困难群众,大连市持续排查、精准识别,现有农村低保对象23327户31316人,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实施的低保标准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大连还将农村低收入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畴,织密编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为保障好农村义务教育,大连建立入学通知书制度、辍学生登记和书面报告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11015名农村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确保全市农村无因贫辍学情况发生。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实现农村困难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全覆盖。困难居民的专项大病救治范围由去年的25种扩大至30种。将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员纳入全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住房安全方面,严格执行一户一档管理制度。2018年以来,共改造危房2478户。

踏上脱贫路,幸福无终点。本轮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大连对摘帽退出的低收入村将严格落实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继续执行主要扶持政策,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各级帮扶力量,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携起手来,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连正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