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荣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把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在解决民生难题上全情投入、全力以赴,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高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原来这条河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现在这里变成了景观优美的生态公园,每天晚上我们都到小广场跳舞!”大连市绿洲社区居民曲元枝在新建的梭鱼湾公园一边锻炼一边高兴地说。
“家里通上了天然气,既安全环保又省钱,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沙河口区锦苑社区居民张虹对开通天然气工程赞不绝口。
“以前,这个楼透寒严重,冬天在屋里都得披着被子,政府给这样的老旧房屋‘穿鞋戴帽’后,楼体变美了、屋里暖和了、心里敞亮了!”中南路社区居民李永强很满意政府的“暖房子”工程。
想百姓之所想,大连市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使城市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美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初秋时节,行走在大连的街头,碧空如洗,风清气爽。“最近,我的微信朋友圈经常被蓝天刷屏,空气好了,随手拍一张都能当桌面壁纸。”家住西岗区隆泉华庭的市民杨悦这样感慨。
这满满的幸福感,源于近年来大连市大力实施蓝天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四控一调”即控煤、控车、控工业源、控尘和调结构的成果。
清晨,大连市民李永再次来到马栏河运动公园慢跑。马栏河水流清澈,沿岸绿植景观密布,下游临近入海口处,几个市民正在惬意地垂钓。2017年以来,大连市不断加大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春柳河、周水河、泉水河等河道在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新建的钢板闸,将污水处理后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再生水有效蓄积在河道内,形成水域景观,让生活在河道周边小区的居民成为直接受益者。
城市功能品质日益提升,地铁5号线、大连湾海底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建设越发重视“精雕细刻”,城市也更美了。漫步大连城市街头,能看到绘有各种图画风景的工地围挡,在立交桥、高架路旁种植有紫藤、五角枫等各类植物,人行其中,仿佛在画中游。
稳了!织密社会保障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针对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失、接受就业指导难、线下应聘难的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大连相继出台落实稳就业工作20条、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措施,举办网络云选会等招聘活动,2872家单位提供岗位近6.1万个。对零就业家庭提供“一对一”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下楼就能在社区吃到放心可口的饭菜,家庭医生随时上门解决看病那些事儿,不出社区就能参加各类文娱活动……这些关于老年生活的幸福憧憬,在大连的林海社区成为现实。针对养老难题,大连市在林海社区建立了以7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为中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首个“林海模式”自主运营2年后,2017年开始在大连全市推广,目前已在80多个社区成功复制。
社会保障方面,大连连续13年持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各项救助保障标准始终位居东北首位。今年,大连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50元和540元;城市和农村集中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3.45%、45.1%;集中供养、散居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增幅均达4.17%。
暖了!年年实施重点民生工程
多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集中做好一批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大连采取公开征集的方式,确保重点民生工程办到百姓心坎上。
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大连市委、市政府压减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全力保障基本民生支出。仅今年上半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320.6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5.7%。
今年实施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让受益群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7月底,大连市15项重点民生工程中的24个项目全部完成当月节点任务,“暖房子”“菜篮子”、天然气置换等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切实受益。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办,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