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的当代价值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3日

商  越

近日在采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系列报道时,笔者有幸结识了多位抗日将士的后人。其中东北大学教授宋锦春用时3年调研,为自己的祖父宋凌阁整理写就了《热东抗日志士宋凌阁传略》。他告诉笔者,这项工作启动晚了,如果父亲在世时做,许多内容还会更加丰富。另一位抗联战士的孙子何恩义,是笔者寻访宽甸满族自治县抗联遗址的向导,面对笔者询问的抗战细节,他都是回家找83岁的父亲得到确切答案。

由此笔者感受到,运用口述方式抢救抗战历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口述历史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实,为丰富历史资料开辟广阔空间。上世纪初期有位历史学家把历史解释为“历”和“史”,所谓“历”即经历、见闻、史料或者记忆;所谓“史”即规律、结论、看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是对史学著作的通常要求和基本评价,没有史料就不可能有史,就不可能对事物产生规律性的认识。

而这项抢救口述历史工作,丹东史志办已经启动。他们认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经历多年战争和动荡,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欠缺,给历史研究和开发带来不少困难。于是,他们组织力量,从八九十岁的老人口中抢救历史资料,运用口述治史的方法,组织编辑出版了100位老人口述丹东抗日史,这是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些口述资料有些是切身感受的,带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具有真实的力量,有的是从前辈亲身经历口口相传而来,这个记忆可能有走样之处,但是基本上保持原状,把最难忘的部分传授下来,仍然具有信史的价值。

这些个人口述中的抗日史,不仅属于这些口述者个人或者家族,而且属于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更是属于未来。这些存在于个人记忆里的证据,对中国人民有意义。掌握这些证据,了解普遍民众的历史记忆和切身感受,就会坚定地选择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正确道路。

回顾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永远警醒的思辨力量,可以从中获取奋勇前进的行动力量。当我们置身于普通人对杨靖宇、邓铁梅、苗可秀等抗日英雄真实而凝重的讲述所还原的历史情境时,会热血沸腾、心生敬仰: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名利抛之脑后,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是他们留下的是崇高的爱国情怀、不屈的民族精神,他们是今人永恒的记忆,是鲁迅先生所称之的民族的脊梁。这些口述者脑海中难忘的记忆,激励我们记住历史,奋勇担当,开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