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微评 WEIPING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3日

编者按: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结果的通知》,12类89个优秀作品、栏目、机构等获评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国家扶持政策助力,会为国产纪录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带来怎样的变化?听听评论家怎么说。

为纪录片创作助力

刘恩波

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关注纪录片创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

众所周知,纪录片由于受众面较小,影响力也常常限于比较专业和少数拥趸支持的范围内,一般来说,它的成长概率较剧情片、动画片等都低。如果政府不加大力度扶持,那么纪录片的发展前景确实不容乐观。就此来说,为纪录片的生产、创作、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支持,势必会大大促进纪录片的长足发展和良性循环。

新浪潮大师巴赞曾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电影从一开始就承担着记录社会历史、记录生命个体经历和旅程的艺术功能。可以说,纪录片以其丰富的生活表现力,高度逼真、贴近现实的反映能力,精准的艺术透视力为电影和电视艺术的推进和向纵深全景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当然,好的纪录片之所以能从万千生活的表层和现象中脱颖而出,为困境中跋涉的人们和进步中的社会提供时代的晴雨表和反光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创作者要有足够的自信、勇气、能力和才情,同时还得具备相应的艺术创作环境和一定资金的支援与扶持,否则,不少作品尽管立意不俗,构想出众,但是由于缺少内在动力支撑和外部资源的配合,弄不好就会半途而废。

有时候,资金链条的断裂和缺失,对于创作者来说,确实构成了不容低估的前提要素。像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的团队,尽管义无反顾地走到了时代历史的前沿,因努力去尝试表现社会痛痒的敏感点而获得了理想主义的精神陶冶,但是长期以来,他们是没有报酬的劳作,甚至要靠农民的接济才能度日。这就影响到创作的心态,后来团队解体也与此有关。因此,纪录片的发展,有一部分资金应该由政府买单,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主管部门看到了这一需求并且立足实践,期望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中国的纪录片事业能够一展身手,蒸蒸日上。

促进国产纪录片繁荣

的有力支撑

刘艳妮

最早接触的纪录片,是儿时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了解和认识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神奇又美妙,那是一代人的共情与记忆。纪录片以直观的影像记录并展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发展变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近年涌现的一批优秀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深受观众喜爱。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一批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并将进一步加大对国产纪录片的扶持引导力度,这是肯定与鼓励国产纪录片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繁荣的强劲动力与有力保障。

对纪录片进行制作、播出、产业、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引导,有利于增强创作生产的信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提升纪录片创作生产的整体水平。系列片《手术两百年》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理论文献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全方位展现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以对比视角展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奇妙关联,等等。这些纪录片在记录和展现自然风光的秀丽多姿、人文社会的发展变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彰显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面貌,期待在政策大力扶持下,创作者能坚守初心,努力创作出更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

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场场视听享受与心灵慰藉的文化盛宴,不妨静下心来跟随镜头细细品味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文艺微评投稿邮箱

lnrbbff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