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品种不断“进化”使杨树房村走出一条“V”形发展曲线——

改良一个品种 富了一方百姓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本报记者 李 越

山坡上层林尽染,黑土地瓜果飘香。

金秋时节,营口盖州市小石棚乡杨树房村,精品水果压弯了枝头,映红了老乡的脸庞。

51岁的李德峰正在果园里忙活,手里电话不时响起。“真没果儿了,都预订完了,明年我再多种些。”

放下电话,李德峰直拍大腿,“真后悔没把整个园子都种上‘国峰’李子”。

杨树房村位于盖州市东部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貌,注定了这里无法发展大田作物。聪明的杨树房村人,早早就开始种植水果,将家乡打造成一座花果山。

虽然收成高于大田,但同质化的果品,一度让杨树房村陷入窘境。

曾经,村集体背负40余万元欠款,村民收入只够维持口粮,有劳动能力的纷纷外出打工。

而今,村集体收入由负转正,且年年有进项。村民几乎家家有车,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与城里人的生活差距在缩小。

生活上的改变,缘于思想和行动上的改变。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村就种苹果,在水果短缺的年代,苹果种植带来可观的收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村党支部书记侯国臣回忆,好日子来得早,但随着整村果业种植的推进,再加上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的增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结构性过剩导致苹果成本与卖价倒挂。

“你能想象种苹果的收入还赶不上种苞米吗?”侯国臣说,成本每公斤2.4元的苹果,以每公斤1.4元的价格抛售,忙活一年,种得越多赔得越多。(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