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一个品种 富了一方百姓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上接第一版)

以果为业的杨树房村人,收入陡降,走到了产业发展的岔路口。

怎么办?改,需断腕,舍弃种植多年的苹果树。不改,则更无出路。部分心思活络的村民开始思变。

当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德峰率先行动,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指导下,改种李子,为种植户打样。“时代变了,咱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花果山也需要调整结构,给产业升级。”

“吃螃蟹”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代李子也不赚钱。不熟时酸涩,熟了的果肉不宜存放,运不到市场就坏了。改种第二代,外观虽好,但口感差,俗称‘一口扔’,货架期再长也没人要。”李德峰回忆说。

灰心失望之际,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威生送来了第三代李子品种,国峰2号、7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德峰小范围尝试,没想到新品种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

“聚合了一二代李子的优点,口感棒、外观好、耐储存,果园价每斤15元至25元,还供不应求。”李德峰说,2年挂果,3年进入丰产期,一亩地能产3000斤,管理简便,大大助力降本增效。

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凸显。果农闻讯赶来,纷纷求树苗、求技术,将自家果园“更新换代”。

规模化果园的发展,提供了工作岗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韩建慧、王玉喜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果园除草、摘果,工资收入助全家稳稳脱贫。

还是那片花果山,因为换了当家品种,村民年均收入已突破1.2万元。

新思路已经上线。“有花有果,可赏可摘,旅游业是条路子。我们要把这方山水保护好,把这方资源利用好,赢得未来生态经济双丰收。”大连海洋大学驻杨树房村第一书记黄子鉴信心满满。

走·想

产业和农民收入,双双走出“V”形曲线,杨树房村,从领跑到掉队,而后又实现超越。其中曲折,冷暖自知。

“醒得早”,敢尝试,曾靠自身拼搏,成为“别人家的村子”。更为难得的是,在跌落“低谷”之际,不放弃,再出发,于逆境中闯出一条新路,让好日子再回来。

这,不仅需要敢试、敢闯,更需要眼光、魄力。

随波逐流易,力争上游难。而杨树房村人身上,正具备这种向上的特质。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化危为机,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