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志勇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在9月8日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用生命周期概念来关注人民的健康福祉,重塑城市治理格局,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城市治理的新理念。
全周期健康管理是我国城市人性化治理新理念
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现代企业的高度发展和运营过程中,有人提出过拟人化的“产品的全周期管理”概念,要求管理层从产品的需求、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中形成完整设计,涉及产品信息顺畅流通、动态及时掌握和问题及时应对等要素,是一条龙地进行产品从生产到回收、处置的管理方法。一些大型企业后来的原材料基地培养、产业链、销售链、售后服务,一直到废旧产品处理系统化管理,既保证了生产的安全稳定,又具备了环保和废旧利用的新功能。
将生命周期的概念应用在对人民生命健康的管理上,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公共卫生,妇幼保健,青少年成长,青壮年就业,到老有所养,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强大的人文意识、对人民生命安全的责任感和国家能力自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理想在现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我国古代《礼记·礼运》记载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天下大同理想,就是对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安乐的美好憧憬。但是,这一远古理想,在生产力低下、封建割据、帝王专制、豪强兼并的传统社会,只能停留在想象与憧憬的意念里和美好的文学作品之中。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现代人文意识广泛被接受、现代国家能力大大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美好理想才能转变为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这也正是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国家政策的方向所在。
全周期理念指导下的公共政策与城市治理
早在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调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这些思想,反映在健康政策方面,就是公共卫生、医疗、老年康养、社会保障的一条龙管理。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对此,有专家学者认为,“全周期管理”被引入城市治理领域,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是完善城市和城乡基层治理提出的新主张,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动力。
以全周期管理意识来探索和重塑城乡治理,特别是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是工业化、城市化、全球经济竞争时代的新理念。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是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发展标准,城市作为产业集聚和市场集聚的中心,注重生产和经济发展效率,注重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工具效益,但却常常忽视作为发展主体的人本身的健康、生命价值和总体的人文精神。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人居环境的经常性滞后,形成难以应对的城市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全周期管理意识,从纵向生命价值延伸的视角提出了现代国家治理和城市治理的主线,让多方位、多层次、众协调、全景式的综合治理有了主心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生命发展的主线。事实上,作为人类的栖息地,城市本身也会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和内部管理水平的变化形成阶段性的兴衰周期,与人文周期相辅相成。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和高水平城市化的条件下,未来的国家将以城市治理为主要抓手,以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为根本,追求的是人性化的新目标。这是人类自古就有但久久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是人类文明的高峰。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一条龙式系统化人文治理努力,正是通向这一文明高峰的重要途径。这其中,环节很多、层次很多、技术很多,细节也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改变理念的挑战。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是为人民福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激发人类潜能,追求长周期、多循环、永续发展的人类栖息地。我国的城市治理者,需要与人民共同努力,重塑理念、重塑规划、重塑管理,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夯基础、攀高峰,谱写新时代闪耀现代人性光辉的国家和城市治理新篇章。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