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冬
身怀为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画卷上,沈阳市描绘着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动人风景。
“电力设施改造,可说是为我们解决了生活中最大的烦心事!”沈阳市天光社区居民孙兴博对电力弃管小区改造竖起大拇指。
“小区美了,房子新了,我心里也亮堂了。”福民社区67岁的王毅良最满意老旧小区改造这件事。
“通过线上招聘平台求职,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来沈求职的贵州大学毕业生苗晨亮开心地说。
一件件小事,浸透着浓浓的民生情怀,更镌刻着坚实有力的发展足迹。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
近年来,沈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金量”。
巧做“加减法” 日子有奔头
一方面努力保障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做好“加法”;另一方面让群众少跑腿,做好“减法”。沈阳市通过这“一加一减”,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盯紧困难群体、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市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党的十九大以来,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3%以内。
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升。截至6月底,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07.3万人、181万人、148万人。社保待遇水平连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水平达到2902元。
做好“加法”的同时,沈阳市还注重做好“减法”,持续推进民生事务全市通办,让群众少跑腿。今年,社区便民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居民在任意一个社区均能申请办理涉及民政、房产等7个部门的115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成为东北地区首个跨区域办理婚姻登记试点城市。
民生的“加减法”,换来的是百姓受益的“乘法”,让群众从心里感到日子更有奔头儿,也凝聚成了推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补齐短板 释放“民生温度”
民之所盼,政之所变。“变”,承载着沈阳这座城市的“民生温度”。
生态环境“变”优美了。沈阳市连续3年探索治霾思路,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去年优良天数达到284天,占比77.8%;不断加强水体治污工程建设,推进的47项重点治污工程目前已完工40项,水环境质量呈现改善趋势;大辛、西部、老虎冲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达到7500吨,城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城市生活“变”舒适了。市容环境卫生问题实现了常态化管控。公交站点基本实现500米半径全覆盖。地铁一、二、九、十号线投入运营,二号线延长线、四号线、三号线一期建设正酣。南北快速干道、北一路高架桥等8条、41公里快速路建设改造完成,全市快速路总里程达到332公里。
像治理雾霾这样的“硬骨头”民生攻坚战,在各个领域展开——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全面深化医改、改善医疗服务……在向高水平小康迈进的征程中,一个个民生清单被极速书写,一个个民生短板在加速补齐,民生的幸福底色愈加清晰明朗。
着眼细处 温暖群众心田
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绽放,每一个角落都应该被温暖。沈阳市用更具针对性的“民生滴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建立起以公租房为主体,多种保障方式并存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新毕业大学生的住房困难问题,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有12.9万户群众受益。
积极改善老旧小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3年累计改造334个老旧小区,完成屋面防水172万平方米,新建道路134万平方米、外墙保温281万平方米。去年为既有住宅增设15部电梯,解决了老弱群体出行困难。农村危房改造自2017年以来累计实施2313户。
一个接着一个的大手笔建设与投入,既指向群众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又瞄准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细节着手,“小”处用力,不仅见证了沈阳施政者的民生情怀,也焐热了人民群众的心。
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民生的融融暖意,来自于群众普遍受益的郑重承诺,“升温”于改善群众生活的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