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 圆梦小康

——辽黔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纪实(上)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20日

本报记者 关艳玲 见习记者 黄瀚博

3000公里,二十四载,从黄渤海之滨到乌蒙山西麓,山与海携手同行。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辽宁省大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六盘水市。自此,因着共同的历史使命,两地跨越千山万水,心手相牵,共同在圆梦小康的路上砥砺奋进。

扶在真心,扶在真情,扶在真事,扶在实事。24年来,我省及大连市始终把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积极推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特别是2016年以来,两地坚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重大举措,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携手开展更高规格、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广范围的合作协作,为贵州、六盘水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注入了强大动力。

协作的成效已凸显: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累计实现61.46万人脱贫,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6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3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六盘水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凉都大地彻底撕掉了贫困标签。

2018年度和2019年度,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山与海的携手,连续两年处于“好”的等次。

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厚积薄发,一批批干部人才用心帮扶,一批批群众稳定就业……行走在蒙山盘江大地,记者听到了一个辽黔“海誓山盟”、携手战贫的生动故事。

产业扶贫,提升造血能力

“我们工厂就来自辽宁,车间也是辽宁援建的。”提到辽宁,贵州水城力威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30岁女工陈燕子说。

从前住在只有4户人家的山坳,喝的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山泉水,要1个小时才能走到通车的公路……陈燕子说, 去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家终于走出大山、住上楼房。

挪穷窝,更要拔穷根。今年3月10日,陈燕子来到了公司车间工作,也第一次了解了几千里之外的辽宁。

“目前,企业已解决劳动力就业201人,累计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65人,工人月均收入5000元。”总经理张浩告诉记者。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我省积极引导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辽宁企业到六盘水市开发项目,推动产业合作。

2017年以来,辽宁优强企业入驻落户六盘水市项目39个,到位资金48.86亿元,力威铝业、罗宾森充电桩、玄武岩生产研发等一批优强合作项目,带动脱贫人口7356人。2020年东西部扶贫协作计划实施项目45个,已全部启动实施,建成19个。

同时,我省援助资金建设的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让一大批贫困户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利用来自辽宁的援助资金5300万元,我们升级了设备、扩大了生产线。”在水城县杨梅菌种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援助资金助力下,水城食用菌产业不断成长,现已解决固定就业727人,临时用工4400余人次。

围绕产业对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转型升级思路,辽黔两地用大连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性资源”激活六盘水的矿产、气候、生态等优势资源,促进产业互补升级,切实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和造血功能。(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