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消费扶贫,黔货入辽助增收
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刺梨产业基地,75岁的王朝荣熟练地采摘着刺梨,集满一袋,扛到路边。老人说,他每天能轻松摘五六百斤,每公斤0.6元,每天收入150元以上。除了在基地务工收入,村民还可以有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盈利分红等收入。依靠刺梨,去年,这个村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六盘水的山上,广泛生长着这种被称为“维C之王”的果子——刺梨。让“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近年来,六盘水市推进刺梨产业规模化带动脱贫,并推出多种以刺梨为原料的健康消费品。
如何让像刺梨这样的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让贫困群众体验到农产品变商品增收致富的喜悦?
我省采取“贵州产品+辽宁市场”模式,借助大连市东部沿海窗口城市,大力推进贵州农特产品走出去。
以进政府、进饭店、进商超、进大商、进会议、进媒体、进网络的“七进”行动为依托,消费扶贫工作全面推进。
推出六盘水市扶贫产品名录,广泛联动,建立企业“采—供—销”长效机制和展销展示机制。
目前,大连市民不仅能够在遍布市内五区的线下实体店购买到扶贫产品,而且能够通过小程序线上下单、就近提货。应对疫情对市场影响,我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发挥“互联网+”作用,为六盘水特色农产品带货直播。
“白马洞”山泉水、刺梨饮料、水城春茶等贵州产品走出大山,不断深入辽宁人的生活。今年以来,消费扶贫不断实现新突破,截至目前,大连推动销售六盘水市扶贫产品已达1.6亿元。
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相信,立足辽宁,贵州产品会走向更广的市场。
精准帮扶,真心实意惠民生
走进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实验幼儿园聚福分园,环境和配套设施令人惊叹:高清监控全覆盖;大型玩具和户外体育器材配备齐全;幼儿活动室配有智能一体机、中央空调、净化饮水系统等设施;还开设了图书室、美工室等功能教室。
“这个属于易地扶贫搬迁教育设施配套项目,是一所按省级示范标准修建的公办幼儿园,覆盖附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六枝特区塔山街道办事处主任龙成胜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499.12万元,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335万元。幼儿园优先保障搬迁户人员子女零门槛、无障碍入学,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免费入学。目前,共解决搬迁适龄儿童入园80人。
“我的孩子就在这家幼儿园。”李文芬告诉记者,夫妻俩原先在温州打工,两年前,全家从山里搬出来,如今,“不用背井离乡,全家在一起,孩子在楼下就可以上学,一切都在变好”。
靶向发力,精准帮扶,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变好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还有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省抓住深度贫困地区群众最需要的教育医疗事业,在深度贫困村援建幼儿园31个、卫生室34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7个、卫生室1个,累计投入教育医疗经费17914万元。213所中小学“一对一”结对帮扶六盘水市213所农村中小学;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对六盘水市31所大连援建幼儿园开展业务指导;“校园足球1+1”项目着眼培养乡村孩子“乌蒙气魄大山情怀”,被教育部评为东西部协作精准项目。教育“组团”帮扶的两个“大连班”103位学子,今年高考实现一本上线率93%,二本上线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