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红色历史夫妇俩把家搬到村里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8日

常诗谣 本报记者 狄文君

今年初,几乎同时被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后,赵景东和妻子刘凤妍便在调兵山市调兵山街道尚三家子村租下一间小院,带着老人和孩子到农村扎了根。

赵景东被选派到尚三家子村,刘凤妍被选派到大冮村,夫妻二人成了两个邻居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赵景东告诉记者,把家搬到村里,不仅是为了方便驻村,也是为了挖掘一段红色历史。

赵景东说,自结婚时起,就经常听岳父讲述战争时期的故事。1947年冬,东北民主联军二纵四师六团和六师十团、十一团分别驻扎在大冮村和尚三家子村。当时两村的村民自发成立支前的队伍,为前线战士送粮、抬伤员、运送烈士遗体……

“没有记忆就没有未来,未来是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岳父语重心长的话语一直在赵景东的耳畔回响。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眼见老革命、革命烈士子女等红色历史亲历者、见证者年龄渐高,越来越少,赵景东也愈发坐不住了。

“岳父口中的两个革命村庄,由我们夫妻俩任‘第一书记’,就好比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我必须抢救这些红色文化。”在赵景东心里,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红色文化发扬光大,也是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想法一提出,刘凤妍全力支持,夫妻俩开始走上了收集红色历史记忆的道路。

“走访老革命、烈士家属,每人至少要走访两次。年龄最大的都97岁了,很多事情需要慢慢回忆。每次聊天获取的有效信息可能很少,最多的需要去十五六次。”赵景东说,走访录下老人的口述,夫妻俩经常要整理到凌晨两三点钟。

为准确记录历史,赵景东每次都要把整理下来的资料念给老人听,进行再确认,并查阅相关资料和地方县志一一核对。驻村以来,夫妻二人已走访百余户村民,搜寻出当年支前村民50余人姓名,整理出文字资料5万多字,拍摄照片1000余张,收集红色物件近百件。

今年8月,尚三家子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村民根据赵景东夫妇挖掘的红色文化,还原历史场景,像当年支援前线一样用扁担挑来窝头、盐豆、玉米、南瓜汤等,并以舞台剧形式将支前故事搬上了舞台。感人的故事,还吸引调兵山市多个部门主动参与进来。

为抢救红色文化,赵景东夫妇已自掏腰包1万多元。“看到那段历史的情景再现,党员干部和孩子们受到了革命洗礼,好多老人感动得落了泪。抢救红色文化,就是对先烈最好的祭奠。”赵景东说,他会和爱人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