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讲五新”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8日

核心 提示

去年以来,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在重点领域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形成“建机制、搭平台、抓项目”总体思路,提出“五讲五新”要求,即讲政治开创新局面、讲管理打造新领域、讲统筹营造新氛围、讲服务作出新贡献、讲创新走出新路径,通过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在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上求突破,助力辽宁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建机制

产业协同迈出新步伐

辽宁,工业重镇,先进装备、原材料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辽宁,兴业热土,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0多家,具有丰富的工业门类,厚实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持续聚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与央企合作。通过规划引导、机制创新、政策激励,鼓励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装备研发、制造和维修领域,把地方研发制造能力转化为经济动力。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健全央地协调、生成对接机制为突破口,打通堵点、打破难点,着力推进产业协同创新。

聚焦航空领域,发挥央企引领带头作用,打造由100多家单位组成的辽宁省航空产业联盟,组建了辽宁省先进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引领全省航空产业军民互动发展。

聚焦船舶领域,推进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和特种船舶、海洋工程、海洋核动力平台、智慧海洋技术及装备等,提升总包建造和关键配套能力。

聚焦燃气轮机领域,协调推动辽宁省燃气轮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在沈阳开展自主化燃气轮机示范应用。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大力推动大连光洋集团与中国航天相关单位建立“共同创新、共同提升、共同受益”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了国产高端装备的技术成熟度,提升了机床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搭平台

产业共享取得新进展

“辽宁的产业协同发展基础扎实、优势明显、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我们将继续搭建更多、更有效、更可操作的平台,让符合条件的企业融进来,创造更多对接机会。”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整合现有平台资源和渠道,努力推进军民信息互通共享。截至目前,已经推送和发布企业产品技术、需求信息640余条,对接需求170余次,地方企业中标金额近2亿元。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围绕“民参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积极与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签署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贷款授信额度超7亿元。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我省主动与中国融通对接,畅通沟通渠道,争取项目支持,发展总部经济,通过盘活利用其相关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搭建工作支撑平台,探索利用第三方资源参与产业协同发展工作,加快推进专家智库建设,为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服务。

抓项目

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项目,是产业协同发展的载体。今年年初以来,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即明确“7+28”重点任务项目,实行项目清单化和包保制度,建立重点工作推进组,每周调度工作,每月挂账销号,每季度总结讲评。

围绕辽宁化配套率,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开展系列调研摸排,形成本地化配套摸排情况报告,按照“小核心、大协作”模式,积极引导和推动地方企业承接总体单位释放的通用产能,组织地方高技术企业与央企开展3次专题对接会,达成合作意向40余项,为500余家地方企业打开项目合作空间。

着眼解决制约低空空域资源使用及通航产业发展现实问题,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无人机管理为切入点,形成利用、改造和整合现有机场资源服务通航发展思路和方案,为开辟通用航空运输航线打开空间,加快推动通航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组织14个市和沈抚新区结合实际确定重点推进项目136项、园区17个,总投资2300亿元。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统筹协调,辽宁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加强,形成了以航空、船舶、核技术装备等为代表的产业格局。以大船和渤船为龙头,形成了辐射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船舶产业集群;以沈飞和黎明为龙头,形成了以沈阳为核心的航空产业集聚区;与中广核、中核集团合作,建设了红沿河和徐大堡核电站,带动了核电产业发展;北方华锦集团不断壮大,促进了辽宁石化产业优化升级;以中航工业陆平机器为龙头的辽宁铁岭专用车基地,成为特种装备产业基地。

目前,我省正在加快推进实施以自主化燃气轮机、海洋核动力平台、高分和北斗卫星资源应用等为代表的一批示范工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