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资金短缺、物业管理、就业三大难题

让50万抚顺人安居又乐业的背后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8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载歌载舞的棚改居民。本报特约记者 门 莹 摄

莫地棚改新区鸟瞰。本报特约记者 门 莹 摄

辽报制图 董昌秋

本报记者 崔振波

提要

安居梦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曾经,抚顺1/4的人口居住在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地面下沉、房屋开裂的采煤沉陷区和农村危旧房中,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平均每790户共用一座公厕,93%的居民靠燃煤取暖、做饭。

棚户区平均每10户家庭中仅有1.34人有稳定的就业岗位。每月人均收入仅188元,72%的居民处于低保及低保边缘状态,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改善住房条件。住上好房子是居民的共同期盼。

民之所望,政之所为。从2005年起,抚顺市开始进行以城市棚户区改造为代表的,包括采沉区避险安置,林区、垦区棚改,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一系列安居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176.3亿元,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15.84万户,安置928万平方米,受益50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抚顺市是如何解决资金问题,让百姓住上新楼的?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做好物业管理,让百姓住得好的?如何解决就业难题,让百姓住得安稳的?请看本报调查——

少花钱住新房,“九个一块”解决资金难题

“以前的小平房阴暗潮湿,一年四季不见光。你看现在家里多敞亮,住着真得劲儿!”9月11日清晨,东洲区莫地社区居民王桂芝一边给阳台上的盆栽浇水,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自从搬上楼房,王桂芝爱上了养花,家里大大小小五六十盆盆栽,让整个房间充满花香,沁人心脾。从脏乱差的棚户区迁居至功能齐全的棚改新区,王桂芝又多了一份惬意。

棚改前,王桂芝一家四口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简易房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住上新房是一家人的梦想。

2004年,抚顺市决定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第一个要改造的地方就是莫地社区。梦想照进现实,本该高兴的王桂芝却愁了起来。“买楼房,哪有钱啊?”王桂芝说,那时自己和丈夫所在的企业破产了,两人打工的收入也就刚够生活,哪有多余的钱买楼啊!

然而,让王桂芝等棚户区居民意想不到的是,政府出台了“少花钱住新房”的政策。抚顺市实行了拆一补一不收款、增加面积每平方米缴纳600元的优惠政策,户均受益5万元。

按照政策,王桂芝只花了1.5万元就住上了新楼。

棚改涉及全市50万人,居民们少花钱、不花钱住上楼房的背后是政府的巨大投入。如此大规模的普惠式安居工程,仅靠地方财政难以支撑,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在项目运作上,对不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的棚户区土地,由政府操盘进行改造;对有商业价值的,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抚顺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工作人员赫静姝告诉记者,在资金方面,棚户区居民基本没有自筹能力,各级财政无力承担。为此,抚顺市创新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棚改新路。

抚顺市采取了“九个一块”的办法,即政府补一块、政策减一块、企业筹一块、个人掏一块、市场挣一块、银行贷一块、社会捐一块、单位帮一块、工程省一块,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了资金问题。

2005年到2019年,抚顺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接连进行3期大规模改造工程,将棚改的范围延伸至城市危房、城中村改造和采沉棚户区居民的安置搬迁,让50万人圆了安居梦,过上幸福新生活。

建立棚改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解决维修难服务弱

如果说住得上是抚顺棚改的第一关,那么让居民住得好就是不可回避的第二关。

棚户区贫困群体聚居,抚顺在制定棚改新区物业费收费标准时,向居民倾斜,制定了较低的每平方米0.1元至0.3元的标准。除此之外,物业部门也没有征收房屋维修基金。

较低的物业费、没有维修基金切实减轻了居民们的负担,但也为日后的维修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2013年起,莫地社区的房屋质量问题开始显现。今年70岁的杨矿生是莫地社区第一批动迁户,他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使用,下水经常漏水,供热管逐渐堵塞,暖气也不如之前热了。”

同莫地社区一样,全市早期棚改小区陆续进入大修期。为此,2018年10月,抚顺市启动了涉及排水、照明、水电等方面的早期棚改小区维修改造工程。由政府买单,多方筹措资金5.9亿元,对全市24个早期(2005年至2009年)棚改小区实施维修改造。

到2019年底,抚顺市早期棚改小区维修改造工程在全省率先告捷,早期棚改小区旧貌换了新颜。

9月13日,记者在莫地棚改新区看到,楼房外墙经保温处理后粉刷一新,素雅别致,统一更换的防盗门规整严密,一排排崭新的健身器械多样齐全,小区硬化路面宽敞平坦。

为了解决棚改小区集中维修改造的后续维养问题,集中投资修缮后的棚改小区被纳入全市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日常管理范畴,建立棚改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按照相关政策,抚顺市逐年建立维修资金,确保每年每平方米1元的棚改小区维修资金落实到位,市财政对各城区配套按每年每平方米0.5元的标准安排房屋维修资金。按市财政每年232万元、区财政每年463万元作为房屋的大修资金,逐年分别列入市、区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棚改小区后续维养。

抚顺市依托社区建立、完善棚改小区居民业主委员会,选定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对改造达标后的集中连片棚改小区提供物业服务,让百姓享受到标准统一、服务优质的物业服务。

广开就业渠道,让居民住得上住得稳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一个大规模的住房解困工程,而且是一个大规模的就业工程。

“搬进新居,生活成本相对提高了,这是棚户区居民曾经顾忌的一个大问题。”望花区北厚社区党总支书记白艳杰坦言,当时,居民大都处于下岗或失业的状况。针对这一现实,社区成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建立无围墙工厂,广开就业渠道。

今年53岁的顾凤英说,搬迁之前,她和爱人都已经失业,没有固定收入。拆迁那会儿心里确实打鼓,这么好的房子能住得起吗?

搬进新居不久,顾凤英参加了社区开展的月嫂培训班,成为一名月嫂。现在,她已是北京一家家政公司的金牌月嫂,月收入过万元。

如今,顾凤英再不为生活发愁,不仅有了存款,还买了汽车,一家人每年都要出去旅游两三回,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针对特殊群体居民,政府还提供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居民钱小雷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其父母身体也不好,全家人就靠吃低保过日子。2014年,在社区的帮助下,钱小雷考取公益岗位,成了一名社区保洁员,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当年的苦日子终于过去了!”如今的生活让钱小雷格外感慨,也倍感知足。

抚顺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孟宇光介绍,棚改伊始,抚顺市就业部门就坚持回迁一户、建卡建册一户,摸清了所有人员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针对棚改回迁居民文化水平低、就业能力差和年龄偏大的情况,开展了“订单式”“援助式”“组合式”“输出式”等多种方式的普惠制培训。同时,制定棚改新区创业就业扶持政策,通过扶持无围墙企业、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办法拓宽就业渠道。

众多棚改回迁居民双喜临门,他们既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又有了称心如意的工作。目前,抚顺棚改新区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员已全部实现就业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