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绥中县中学走入军校的李维波

白天三十秒夜间六十秒进入战斗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7日

在经历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隆隆炮声后,李维波的听力不是很好。但他说,他的耳边到现在都时常萦绕着阵阵炮声,那段经历是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而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也是他一辈子最骄傲的事。现在,李维波还会经常去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做义务讲解员,他说:“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筑成民族伟大的长城,换来了和平,我们不能忘却。我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直讲到我讲不动为止。”

高射炮兵

李维波

现年88岁

参战时间

1950年

参战年龄

18岁

战斗地点

吉林省集安

所属部队

高射炮兵第504团

提示

88岁的李维波静静地站在窗前,等待着记者到来。他说,虽然已经接受过无数次采访,但每一次接受采访之前,他都会有些紧张。作为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老炮兵,每每谈起那段记忆,李维波都有着常人难以感受的刻骨铭心。

整整70年了,从走上战场到经历和战友的数次生离死别,立过多次战功的李维波,提起那些过往的战斗,仍然会潸然泪下。

17岁瞒着家人报名上军校

李维波今年88岁了,回忆自己的战斗历程,老人说:“1947年,我考进了绥中县中学。1949年9月,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原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到绥中招生,我心动了。但是我当年并不知道这是一所军校,以为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大学生,将来报效祖国。”

那时候的李维波已经结婚了,妻子正怀孕,“我知道家人一定不会让我去,所以我就瞒着他们偷偷报名了。”李维波这样告诉记者。他对家人谎称自己要去参加文工团下乡,只身一人背着行李到学校报到了。

“当时看到门口站岗的战士,我才知道这是一所军校。”回忆起这些,李维波说他特别庆幸当时自己的选择,“我就要成为一名军人啦!”

在大学里,李维波被分在二大队四队一排二班,学的是战车防御炮,这种炮主要用来打坦克,也是从这里他开始成为炮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维波和120名同学“提前毕业”,一起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此后的军旅生涯里,他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4团炮手、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高炮六师副参谋长等职务,立过小功四次、三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两次。

指挥四门炮击中两架敌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李维波被分配到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4团学习苏式高射炮。

“那时候的志愿军只四个团有高射炮,而且大多是老旧的日式火炮。” 李维波回忆说。

李维波所在的504团当时驻扎在吉林省集安县下解放村,主要负责保卫中朝通道——集安鸭绿江大桥和朝鲜满浦。集安鸭绿江大桥作为中朝两国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有一部分就是从这座鸭绿江大桥过境参战的。

李维波告诉记者,当时部队有规定,像他们这样的学员兵是不能上战场参战的,如果打起仗来,学员必须进防空洞。“学员兵有任何伤亡,连长是要负全责的。”李维波说,有一次,学员们正在阵地研究如何使用高射炮,敌人突然来轰炸阵地,“连长让我们赶紧进防空洞,但大家都不肯走。最后,连长没办法,脱下衣服把地上的零件一兜,抱着就走了。没有零件学习,大家也没办法,只好进了防空洞。”

1952年12月,美军出动了F-84型轰炸机,时任副排长的李维波指挥四门炮,击中了两架敌机,其中一架逃走,另一架坠毁。

“那场战斗打得十分漂亮,前后一共才20分钟,我军无一伤亡。第二天,有当地民兵发现了敌机残骸,还抓住了一名美军飞行员。”李维波现在还记得那名飞行员的名字——拉尔·喀麦隆。

这次战斗后来受到东北防空军司令部通令嘉奖,连队荣获“英勇奋战二连”称号。

炮兵进入战斗的时间论秒算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李维波和战友们共战斗了近千个日日夜夜,“我们吃的苦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李维波这样对记者说,对炮兵来说,战斗的时间是论秒来算的,“有句话叫‘白天30秒,夜间1分钟’,意思就是说,白天30秒、夜间60秒必须进入战斗状态。”

为了不耽误时间,李维波和战友们常年不脱衣服睡觉,“夏天还好,冬天就遭罪了,棉衣棉裤大头皮鞋,高射炮旁边修个简易棚子,我们就在那里面睡觉。很多志愿军战士冬天生虱子,夏天起痱子。经常一冬天都洗不上一次澡。”

饭就别提了。有一次过年,部队难得改善一次伙食,大家想包饺子吃。“当时细粮只有1%的供应,能吃上一顿饺子对大家来说,真是天大的幸福事。”大家把炮弹箱子翻过来做面板,包饺子,结果,饺子刚下锅,敌机就来轰炸。“炊事员也要负责搬运炮弹、救护伤员,饺子根本没人顾及。一场仗打下来,锅里的饺子都变成了片汤。尽管这样,大家还是吃得很香。”李维波说。

3年中,李维波所在部队作战上百次,其中,激战37次;击落敌机15架、击伤17架、生俘飞行员1名;江桥只受损一次,影响通车4天。李维波先后立小功四次、三等功两次,获朝鲜授予的军功章一枚。

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有着忘我精神的志愿军战士,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除了战斗,让李维波动容的还有战场上的战友情。他清楚地记得当年的班长张财,那个28岁的小伙子如何关心爱护他。“那时候我们在炮上就位一次就要两个小时,冬天零下三十几摄氏度,下来后连鞋都脱不下来。”李维波说其他战友是站着的,但他的位置必须要坐在铁板座上,“我不能跺脚,张班长时不时就过来问我冷不冷。”李维波说,后来班长自己去外面田地里捡村民不要的苞米皮搓成绳,盘了一个垫子给他。“晚上他还会过来给战士们盖被子。”

每每回忆起这些,李维波都会热泪盈眶。他说,从班长身上,他学会了如何爱护战士,如何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这让他一生受益匪浅。

2017年10月,李维波和志愿者一起去锦州看望老战士蒋庆泉。80多岁的他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两位老兵相见,一个拥抱,一个军礼,眼神里都饱含了历经战争岁月那种共同的情感。

2019年,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李维波也赶到了现场,“出门的时候,我特意整理衣服,想体体面面地去见这些战友。”李维波说,“我一直都在无限怀念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我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淡忘那段历史、忘记这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