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教练对小球员进行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本报记者 黄 岩 李 翔
在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的操场上,十几个孩子围着他们的教练丁宁,认真聆听关于带球和射门的技术要领。“丁宁真不容易,校内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孩子都由他一个人教,一干就是6年。如果没有对足球的热爱,如果没有对校园足球这份事业的执着,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望着丁宁忙碌的身影,和记者一起观看训练的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副校长陈雷很是感慨。
“我是1981年出生的,从小就喜欢足球,最初在皇姑区体校练球,后来考入沈阳体育学院足球专业,2004年毕业后进入和平区文体局工作,被分配到和平区体校做足球教练。”丁宁说。随后,他向记者介绍从事校园足球的缘由,“陈雷副校长之前一直搞基层体育,我们很早就熟悉。2014年10月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组建校足球队,和平区在编的专职足球教练只有我一个,我就来到该校帮助带队。”
万事开头难,丁宁在学校执教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最开始的时候,师资力量、装备保障等都是问题,孩子也不太好招。”丁宁实话实说,“那时学校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孩子,基数小,很多家长还对校园足球存在偏见,不太愿意让孩子踢球。”丁宁说,遇到有足球天赋的孩子,他就会去做家长的工作,让孩子跟他一起训练。平时的训练情况,家长能在操场边看到,而且踢足球并未影响孩子学习,家长们对足球的误解也就慢慢消除了。
“有的基层足球教练只重视训练,但丁宁既‘教球’,也‘育人’,这样的教练很难得。”陈雷对记者说。第一批孩子到了三年级、四年级后,球队踢出了名堂,低年级学生开始踊跃报名参加训练。不仅因为球队出了成绩,更因为家长看到足球给孩子带来身体素质和心态上的积极变化。踢足球成了该校最受欢迎的社团活动,最多的时候,丁宁要带60多个孩子。丁宁笑着说:“以前是我们求家长把孩子送来,现在新生入学之后,家长就开始打听怎么能让孩子进入球队训练。”
孩子越多,意味着丁宁身上的担子越重。陈雷告诉记者:“丁宁住在丁香湖附近,每天他要开车来长白岛,训练结束后再开回去,油钱不说,来回折腾也很辛苦。”作为校队唯一的教练,所有训练都得丁宁一个人来,有时实在忙不开,只能请自己昔日队友帮着带一下。他的队友大多是在编的足球教练员,和丁宁一样不计报酬,纯属义务帮忙。
6年下来,丁宁带的第一批队员已经小学毕业,他们有的进入职业队梯队,有的到初中成为校足球队队长,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让校园足球在各处生根发芽。“看到这些,之前经历的一切困难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幸福了。”丁宁动情地说,“足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校园足球为中国足球培养人才,是我的梦想。我妻子非常支持我的事业,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我觉得球队的孩子就像自己孩子。看到他们有的进入职业队梯队,有的快乐地升入初中,我真的非常骄傲。”
经过6年的辛勤耕耘,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这片校园足球的“试验田”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未来的前景非常值得期待。“我们学校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地把校园足球做下去。而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丁宁这样有足球情怀的基层教练。”陈雷对记者说,“希望相关部门能为这样的教练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可以安心地投身校园足球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