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人孙景坤参加上甘岭防御战

冲过十几道封锁线送弹药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7日

战场上的孙景坤,无论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都会坚定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为了这句承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走下战场的孙景坤,无论社会上多少诱惑,都会淡然处之,决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生活如寻常百姓。他从抗美援朝战争回来后默默地做了一辈子农民,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那一句“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让多少人为之感佩。

机关枪手

孙景坤

现年96岁

入朝年龄

26岁

入朝时间

1950年

参加战役

上甘岭防御战

所属部队

志愿军40军

提示

4月的鸭绿江畔,寒意还没有退去。江岸上的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树木刚刚泛绿。曾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一等功”的志愿军老兵孙景坤就住在这里。4月17日早上8时多,记者赶往采访时,他的女儿孙美丽早已在门口等候了。“父亲知道你们来,担心找不到,特意让我们迎接你们。”

孙美丽是孙景坤的大女儿,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这辈子,总是替别人着想。”

老英雄隐藏功名40年

山城村村边路旁一栋简朴的平房里,孙景坤躺在炕上,战争时留下的20多处伤疤以及后来的多病,老人现在不能行走。然而记者采访时,他坚持要坐起来,并且努力挺直了腰板。

孙景坤今年96岁了,瘦削的脸庞透着刚毅,一眼就能看出他身上所特有的军人气质。

1924年10月,孙景坤出生于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23岁时,在家乡担任农会副会长的他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老人胸前一枚枚军功章讲述了他的战斗历程。他先后参加解放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孙景坤告别了家人,奔赴朝鲜战场。

在40军119师357团的戎马生涯中,孙景坤立下赫赫战功,荣立过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孙景坤打仗勇武是出名的。他是机关枪手,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密集的子弹冲他射击,后背的军装被子弹打烂了,半个月内就换了4件棉衣。

可是这些,在他1955年复员回乡后的近40年里,都无人知晓。他从不在人们面前谈起自己的功绩,而是淡然地当起了普通农民。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以战争年代的好汉之勇,在和平年代继续为国家做着贡献。

人们知晓他的战功,已是上世纪90年代。丹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退伍军人,他应邀给青少年讲述当年战斗经历。此时的他,也深感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抗美援朝精神,人们这才知道这位老功臣。

和9名战友送弹药

采访时,孙景坤对荣誉与功劳不愿多谈,谈得最多的是战斗以及那些与他拼战沙场的战友们。那份情,山高水长;那份记忆,恒久弥新。

在他记忆的深处,惨烈的上甘岭防御战仍久久挥之不去。烧黑的焦土,满是铁屑、弹壳的山头……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情景依然清晰如昨。

那是1952年10月27日的上午,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饭的孙景坤,正准备吃点东西,突然营长喊他过去。“你们赶紧到弹药库去扛8箱手榴弹、2箱转盘枪子弹送上阵地。”营长下了命令。

孙景坤当时是七连一排副排长,他知道,要把补给送到阵地,必须要冲过敌人十几道封锁线。情况的残酷可想而知。161高地即坪村南山,在这狭小的区域里,敌军构筑了大小地堡60多处,隐蔽部多个,并架设了多道铁丝网,以堑壕交通沟相连接,形成了一处坚固的环形防御体系。在上甘岭阵地,当时传着这样一句话:“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可见运送供给多么危险,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

但是孙景坤没有时间想这些了,他马上回答:“是,保证完成任务。”便冲着战友一挥手, “上!”他和9名战友扛起10箱弹药迅速冲进了枪林弹雨中。

孙景坤和战友们肩上扛着40多公斤重的弹药,再加上饥饿、疲劳,每移动一步都非常吃力。他们所经过的道路,早已被敌人炮火封锁得连点空隙都没有,要想顺利通过这里,到达阵地,只能从山冈上加速快跑通过。

他和战友们一面躲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面小心艰难地向前移动。终于寻找到了有利的时机,趁着敌人施放烟雾掩护伤兵的时候,孙景坤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

记者在40军首长们的回忆录《四十军在朝鲜》一书中,看到了对这段战斗经历的回忆:“两个班的敌人反扑到阵地前,勇士们用手榴弹将敌人打退。不久,敌人又上来两个班,战斗中,岳惠俭和关世江都负伤了。孙景坤鼓励大家说:‘七连的同志们,龙水洞战斗,我们七连15名勇士愣是打垮了敌人。我们一定要发扬龙水洞的战斗精神!’”

“他们毅然决然地坚持着,连续打退敌人3次反扑。这时,电话机里传来副连长支全胜的声音:‘你们打得好呀,我马上给你们请功!’”

一人消灭21个敌人

讲起1952年10月27日发生的战斗场景,孙景坤流泪了。他用衣袖口擦了擦眼角说:“很多战友,没有等到战争胜利,就牺牲了。”

孙景坤和战友们冲过十几道封锁线到达阵地的时候,三营八连的指战员正陷入绝境——弹药不多了,阵地上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五六个战士。敌人一次次地反击,支全胜和战士们把手榴弹、爆破筒拉出后,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孙景坤的到来,令支全胜喜出望外,他冲着孙景坤喊:“现在正缺弹药,阵地上的人也不多了,你要马上投入战斗。”

3次进攻都被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打垮了,敌人恼羞成怒,便组织了30多人的突击队,开始第四次反扑。战斗更加激烈、紧张,有两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了孙景坤的身旁,距离只有3米,异常危险。

孙景坤临危不惧,沉着地抄起“水连珠”,两枪就将两个敌人撂倒。这时,从左边交通沟里又爬上来两个敌人,走在前面的敌人端着一挺机枪。这时,孙景坤早已看清,转移枪口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击毙了敌人。连续有21个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丧生。

敌人一共上来5次,但每一次都被打垮下去。阵地上,志愿军整整一个加强连,最后打得只剩下孙景坤和其他3位战友了。

“八连二排在七连一排的支援下,毙伤敌人580余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此次战斗,成绩卓著,影响较大,新华社曾撰稿向中外广播。”

在这场战斗中,孙景坤和支全胜、许长友、刘广禄等战友因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1953年,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在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采访即将结束时,孙景坤示意女儿将军装拿过来。抚摸着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沉思了片刻,随即挺直了身板,颤抖地举起右手,对着采访镜头端端正正地敬了个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