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情充盈天地山河

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7日

本报特别报道组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品格。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壮的歌声回荡在人们的耳畔。29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告别祖国、告别亲人,奔赴朝鲜战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沈阳北郊,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上,庄重地刻上了英雄的名字,长达上百米。

葫芦岛连山区,无名烈士合葬大墓。310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长子情怀,忠诚担当。与辽宁有关的这几个数字,彪炳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辽宁籍指战员32.2万人,占志愿军总数10%左右;辽宁籍指战员牺牲13774人,占志愿军牺牲人数7%左右;辽宁籍指战员荣立全国一级、二级战斗英雄称号26名,占志愿军荣立战斗英雄称号人数8%左右……

辽宁儿女“血染沙场气化虹”的历史画面扑面而来,悲壮、激昂。这些“最可爱的人”,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们的品格底色。

256.2高地,鲍清芳多次负伤仍坚持不下火线,最后冲入敌群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唐凤喜孤身坚守阵地两昼夜,打退敌人7次进攻;吴儒林在胸部和两腿负伤的情况下,忍着剧痛爬着把手榴弹集中起来,继续战斗……

寻访健在的志愿军老兵,听他们讲述战斗历程,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

161高地,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冲破十几道封锁线,将10箱弹药送到阵地;差1米,韩殿勉用双手握住电话线的两头,以身体做导线;在阵地,蒋庆泉和战友齐声高喊“向我开炮”……

他们,以精忠报国的鲜明品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以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一当十;他们,以百折不回、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一往无前……他们,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辽沈大地,孕育了无数英雄。他们热烈燃烧的忠魂里,蕴藏着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他们是民族英雄、国家荣光,更是民族脊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和平年代也需要英雄情怀。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需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教师、人民警察,还是快递员、农民、工人……只要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把非凡的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岗位上,那么他就是时代的英雄!

英雄不老!英雄气激荡天地山河!